茯茶氤氲战友情

茯茶氤氲战友情

——战友情与舌尖上的记忆之四十一

  • 贾洪国

在八百里秦川的关中腹地,有一个叫泾阳的地方,它北依北仲嵯峨,南接咸阳渭城,西毗泾川礼泉,东交淳化三原,亘古至今,地理优势堪称得天独厚,自然条件足以睥睨四方,所以人们称它“关中白菜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拜望老战友聂龙,来到泾阳。时值仲夏,加之关中平原久旱未雨,古城西安犹如搬家到了吐鲁番。热,让我们这几个西藏退伍老兵体感非常不适。但初到西安的我,还是经不起泾阳风景的诱惑。老战友聂龙,仲建军还是頂着烈日带我四处游览。我们游览了中国“ 大地原点 ”和崇文塔后,虽然已是日落时分,但地表温度依然高高在上。这时,聂龙带我们来到泾阳茯茶镇,在茯园一茶摊,品尝茯茶的香醇。

服务员热情招呼我们入座,迅即将茶具冲洗干净,放入一比三十、干净上乘的茶叶。待水沸腾,焖透了,慢慢倒出茶水来。这时的茶水色彩橙黄明亮,口感醇正,细细品来,口齿留香。杯中茶水俨然不再是茶水,似一缕悠扬婉转的乐曲儿,轻轻划过舌尖儿,漾过齿儿,趟过喉眼儿。一丝甜美随着战友间聊天的喜悦溢上心头……

熟知当地人文地理的聂龙老兵告诉我,泾阳县位于咸阳市,地处关中平原中部,泾河下游。东与三原、高陵县交界,南与咸阳市渭城区接壤,西隔泾河与礼泉县相望,北依北仲山、嵯峨山与淳化、三原县毗邻。

泾阳的茯茶,约在公元1368年(洪武元年即朱元璋“明太祖”建立明朝初)问世,采用湖南安化黑毛茶为原料,手工筑制,因原料送到泾阳筑制,称“泾阳砖”;茯砖早期称“湖茶”,因在伏天加工,故又称“伏茶”。名称由来因其药效似土茯苓,就由“伏茶”美称为“茯茶”或“福砖”。由于系用官引制造,清代前期须在兰州府缴纳三成至五成砖茶作为税金,这批茶交给官府销售,又叫“官茶”“府茶”。其余的砖茶由茶商按照政府指令在指定的销区销售,故称为“附茶”。

在清道光年间,将安化黑毛茶中色黄叶粗的甘引用篾篓踩成大包,包重九十公斤,运往陕西泾阳压制成砖。至今已有千年历史。茶体紧结,色泽黑褐油润,金花茂盛,菌香四溢,茶汤橙红透亮,滋味醇厚悠长。非常适合高寒地带及肉食地区的人群饮用。数百年来,茯砖茶以其独特、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效与奶、肉并列,成为西北地区各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也是少数民族群众探亲访友、过年过节相互馈赠的首选礼品。被誉为“中国古丝绸之路上神秘之茶”和“西北少数民族生命之茶”。

“自古岭北不植茶,唯有泾阳出砖茶”。传说泾阳茯茶有三不制之说,即“离开泾阳水制不了,离开泾阳人制不了,离开泾阳气候制不了”。因茶叶是在伏天加工制作,其香气和作用类似茯苓,且蒸压后的外形成砖状,故称为“茯砖茶”。又称“封子茶”,“泾阳砖”,是再加工茶类中黑茶紧压茶的一种。品色上乘的茯茶茶体紧密结实,色泽黑褐油润,金花茂盛,煮之清香盈屋,浓香持久,汤色红浓,饮之唇齿生香,醇厚回甘,甜香绵滑。

在泾阳战友的乡愁里,有:“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痛”。仲建军老兵直言自己:“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因为长期饮用茯砖茶能够帮助消化,有效调节人体新陈代谢,对人体起着一定的保健和病理预防作用。

关于泾阳茯茶的来历,历来众说纷纭,一说来源于汉代班超,他亲率驼队西出帝都,天雨路滑,茶叶无意倾覆泾河,湿茶打包继续上路,经过河西走廊,穿越茫茫戈壁,驼队长途跋涉,来到了酒泉一带,河水浸泡,加之高温日晒,那些湿茶早已凝结成块,变成了黑褐色,上面覆满了金黄色的斑点,因缘巧合,路途中,他又用此茶救了两个患病的牧民,误打误撞遂造就了一代茯茶。

一说源于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有位常年奔走于草原和关内的驼队头领,在一次旅途中,不意把一包茶叶失落泾水,伏天晒干,继续西行,然而,不久一股神秘的香味从天而降,既像淡淡的草香,又似茯苓的药香,打开行李一看,登时惊愕不已,原来那包失落泾河的茶叶,不但没有霉变,反而在块状的褐黑色“茶块”上开出许多形似米兰的黄色金花。再后来,头领用此茶救了一个名叫扎旺的牧民全家,因为它“消惺肉之腻,解青稞之热。”,被好食腥膻的牧民亲切地称为“生命之茶。”

时间忽明忽暗,传说亦真亦幻,更那堪几番秋雨萧索,西风漫卷。斜倚榻前,千壶掩寂寞,纵使韶华倾覆,他人空笑我。泾阳的高士们,常取闲适的午后,煮一壶浓酽的茯茶,任煎熬,熬那百年沉醉,奏一曲无端的锦瑟,凭弦断,断那三千痴缠,茶叶翻飞,搅动起岁月浮沉万千气象,琴音悠扬,奏一曲丝路花语茶香氤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朝以后,中国茶由长安,经丝绸之路远传亚欧。是时,各国之间商旅往返,彼此和睦,久无征战。皇室民居,茶香冉冉。

闻道之人,皆知老子之“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及至唐朝,饮茶行为受到完善,成为礼制。人们于煮茶、煎茶之中,品味茶叶不言之大美。

当时,开辟了数条茶马古道,李唐天子囤天下之茶于咸阳,令中央控制,统一贩运。自此,咸阳成为一大茶叶产销中心。

中国茶之美,在明朝初年,因陕西茯茶得以升华。

唐代诗人皇甫冉在《寻戴处士》中写道:

车马长安道,

谁知大隐心。

蛮僧留古镜,

蜀客寄新琴。

晒药竹斋暖,

捣茶松院深。

思君一相访,

残雪似山阴。

长安车马喧闹,人烟阜盛,就在这闹市的一处僻静竹斋,有诗人一颗质朴的归隐之心,琴音隐隐,药香暖暖,天寒料峭,残雪未消,知己前来叩门,那么,且捣碎一块茶砖,煮一壶茶香,举杯对饮啜一口醇甘香茗,促膝交谈话一回盛唐气象。

虽然不知皇甫冉茶壶里煮的可曾是浓香的茯茶?竹斋里会的可曾是最知心的朋友?但是,毫无疑问,我的西安战友各个都是茯茶的粉丝,经常在茶园里喝茶聚会聊天,交流工作生活感悟和家庭日常烟火,在茶香四溢中碰撞思想的火花,以茶会友,用茶明志。

时光斗转星移,历史抖落陈迹,这块小小的砖茶,从西北游牧民族一日不弃的“生命之茶”,到如今崛起带动一方经济的地方特产,泾阳茯茶不仅见证了时代的风云变迁,更凝聚着泾阳这片土地上的战友们,祖辈们世世代代的汗水和智慧!

暮色苍凉,染红了半个天际,茶马古道上,残阳如血,驼铃声杳,奔走的马队络绎不绝,穿越长河落日雄关漫道,那段辉煌传奇早已载入史册,光耀千秋,丝绸之路上,月色如钩,胡笳音绝,沧桑的故事欲诉还休,笑看大漠孤烟金戈铁马,这缕茶香氤氲透过百年沧桑,飘逸至今。

看着壶中翻滚的茶叶,思绪一如翩飞的蝶,军旅年华若水,从指尖滴滴流淌,战友兄弟如茶,久别更加陈香。那么闲来何妨邀三五战友,品一壶茶香,观人世繁华如烟,纵岁月变迁,念一世流转,伴此地柳岸花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注:本文插图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贾洪国:1968 年生人,西藏军旅五年,双流县报记者十年。出版有个人文学集《 一花一世界 》、《 人生足迹 》 、《 风兮雨兮》。近年来,主要精力用于采写《寻访战友故事集》,目前已完成了二十多万字的初稿创作。因为“人在变老,军旅的记忆却永葆青春!”把文字当成爱好经营,把生活当成诗意品味,一念花开,一念云起,在时光中拈花微笑,能穿透岁月漫漫的尘埃。

作者:贾洪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贾洪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