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7月15日消息 近日,有网民表示他们感觉今年夏天北京地区的蚊子变少了,不像以前夏天那么容易“挨叮”,有网民调侃道“北京的蚊子都被‘热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社交平台网友评论截图)

据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消毒与有害生物防制所对全市蚊虫密度的监测,从监测结果来看今年蚊虫密度相比去年同期其实是明显增加而非减少。特别是今年六月初,北京经历了多次降水,造成有利于蚊子繁殖的环境条件。

而近期部分网民感觉到今年蚊虫变少了,原因其实是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被蚊子叮咬的机率降低了,但这并不意味着蚊虫密度的下降。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在温度比较高的时候,特别是超出蚊虫适合活动的温度条件时,就会出现“蚊虫叮咬减少”的现象。

近年来,全球蚊媒传染病发病呈上升趋势,流行区域不断扩展,流行频度不断增强,蚊虫的叮咬骚扰也日渐威胁到人群健康。

据了解,为了更好地预测预报蚊虫危害,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北京市气象服务中心于2019年7月开展联合科学研究,利用监测大数据建立了模型,结合多学科专家会商,形成了预测预报机制。2021年7月16日首次发布北京“蚊虫叮咬指数”(Mosquito Biting Index,MBI),将蚊虫密度从“主动监测”向“及时预报”转变,把未来3天蚊虫密度分五级进行预报,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该指数的发布对防控北京市蚊媒传染病,预防市民被蚊虫骚扰和叮咬,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每年5月-10月,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都会进行蚊虫密度定期监测,历史监测表明每年7-8月是北京地区蚊虫密度与叮咬高峰期。最新发布的“北京地区蚊虫叮咬指数预报”显示,近日,北京地区蚊虫叮咬指数等级较高的地区为北京市顺义区,达到了五级,今日(15日)叮咬指数最低的地区为丰台区,房山区及门头沟区。对此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也给出了对应的预防蚊虫叮咬的个人防护建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气象北京微信公众号,央广网发)

蚊虫叮咬造成的皮肤瘙痒总让人难以忍耐,那么如何科学防蚊?只需做好如下这六点就够了:

1.定期清洁家里的排水管道,倒掉水缸、水盆里的积水。

2.随手关好纱窗、纱门。

3.如果有出汗就及时洗澡,让皮肤始终保持清爽。

4.睡觉的时候记得拉好蚊帐或用驱蚊产品。

5.穿浅色衣服,不吸热也不招蚊子。

6.远离积水等容易滋生蚊子的地方。

此外,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消毒与有害生物防制所专家还提醒,以下不科学的“防蚊妙招”别再尝试了

1.手机驱蚊软件。

2.维生素B1驱蚊:复合维生素B1泡水、摇匀,睡前对准胳膊、腿、身体等部位喷一下。

3.碱水盆灭蚊法:洗衣粉和肥皂丝散发的香味,能吸引蚊虫到水盆产卵。

4.吃大蒜或室内放大蒜。

5.将空调调成24度,蚊子就不咬人了。

6.将樟脑丸磨碎、撒在屋内墙角。

7.在室内的花盆里栽一两株西红柿,西红柿枝叶发出的气味会把蚊子赶走。

8.用橘红色玻璃纸或绸布套在灯泡上,蚊子最怕橘红色光。

但是千防万防,也总有疏漏的时候,如果被蚊子咬了,身上瘙痒,应该怎么缓解

1.一旦发现被叮咬了,及时用肥皂和水冲洗,这样能减少和中和蚊子的唾液等成分。

2.如果蚊子包肿得厉害,可以用毛巾包着冰袋冷敷,冰敷能收缩局部毛细血管,缓解红肿热痒。

3.如果蚊子包很久都不消退,可以短期外用糖皮质激素药膏(常见的有地奈德乳膏、糠酸莫米松乳膏等),它们专门针对的是免疫反应和止痒,缩短红肿时间的效果比较好;必要时可以口服抗组胺药物,但一定要根据药品说明书来使用,如果拿不准可以咨询医生。

此外,蚊子叮咬还会传播疾病,比如登革热、疟疾、脑炎、黄热病都是通过蚊子传播的。这些疾病也绝不是发个烧就过去了,尤其是对于儿童而言,罹患出血性登革热,并造成死亡等结局也时有发生。因此当孩子被蚊子叮咬后,如果有发烧、腹泻等异常状况,家长一定要格外重视,及时就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