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门见塘,风荷正举。塘里,莲动,苇摇;池畔,柳斜,廊回。江南的风致,框在了豫东的村庄。

连廊里,河南省虞城县冯庄村村民王巧玲闲把蒲扇,唠着“门对塘”的惬意。将院门开向水塘,枕水而居的村民,家家如此。

这事,搁在6年前,可不敢想。

绿藻浮,杂草生,垃圾漂……时任村支书冯保林点开手机相册,翻出了水塘“旧时模样”。

屋建塘边,一度让王大娘觉得“多烦人”。即便是“墙对塘”,也挡不住气味熏人。搬!她一直在心中盘算着。

改变,势在必行。

蹚泥路、过水坑,村两委的干部调研了好几天,你一言,我一语,埋在荒草和垃圾中的水塘子,渐渐有了“出头”的方案。

说干就干——

村集体出大头,村民们凑小头,集齐近8万元经费,清污整治的车队开进了村子。排污水、铲淤泥、清垃圾、整岸线,臭水塘大变样。

县里的农技专家还给支了招,要想让整治后的水塘保持水质稳定,可以构造水生植物生态系统,作为大自然的净化器。

2018年4月,村里从农业服务站买了800元的莲子,撒进塘里,2个月过去没有动静;不甘心更不灰心,又撒了1300元的莲子。第二年的夏天,莲叶田田、荷花灼灼。

“在村里待了这么些年,搁以前门都不敢开,今儿个推门荷花香,好嘞很。”忆起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场景,王大娘手肘一叩栏杆、直起了身子。如今,夏天一到,赏荷成了村里老人最惬意的事。

水塘之变,不仅是生态之变,更是生活之变。荷花初露的那年,村里给每家每户门前拉来一蓝一绿两个垃圾桶,还组建了垃圾清运队。“这塘子恁好看,可不舍得再往里头扔垃圾。”王大娘朴素的话语,蕴含着文明新风的种子。

转变,有时在一夕之间,有时也需久久为功。

水塘边的一间旱厕,3年才拆掉。

指针回拨到2018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在全国广袤的乡间密集落子,“厕所革命”迈向纵深。

冯庄村,来了好政策:厕所改造费用全免,县里无偿提供厕具。厕所入院,方便;冲水马桶,干净。

围塘的旱厕,曾是村干部心里的大石头。乘着政策东风,破题如箭在弦。

当年6月,时任村委会主任张留永兴致勃勃地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讲政策、道实惠。谁承想,来了26名村民代表,递交改造申请的,只有两名。

好政策,咋没好反馈?

是旧时的习惯,“谁愿意把又脏又臭的厕所建在自个儿院里”;是心中的隐忧,“厕所周围硬化的土坪砸坏了,政府管不管”……

面对问题,村干部转换了思路:工作从贫困户做起,以点带面。贫困户家的厕所改造好后,一拨又一拨的村民被村干部领着参观、感受,以所见促所思。

卫生、方便、异味少,每一座新建的厕所,都化身静默却有力的说服者。时间流转,村办公室收到的改造申请越叠越厚,水塘边、道路旁的旱厕一个接一个地消失。到2019年底,200多户完成厕改。

2021年4月,塘边最后一间旱厕的主人陆老汉拦住了路过的村支书冯红兵:改厕的名额还有不?

冯红兵笑笑:有!

也正是在这一年,冯红兵和新任驻村第一书记宁开锋,带着村民硬化了村道、粉刷了院墙,房前屋后栽了3000株月季。

“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一个村庄的6年变迁诠释着这个“朴素的道理”。近500户人家的冯庄村,从事钢卷尺产业的就有200多户。为守一方清塘,县里扶持、镇上引导、村里动员,生产加工的环保标准一提再提,产品品质也是一升再升。6年间,村里的工业产值增了近9倍,达到29亿元。

“完善排水系统”“硬化路户户通”“筹建老年食堂”……办公室的书柜上,冯红兵抽出一个蓝色的文件夹,里面写满了后续的工作、未来的设想。

视线越过冯红兵的肩头,河南省“五星”支部的奖牌,立在书柜正中的位置。“五星”支部,去年整个虞城县只有6个。宁开锋介绍,“五星”支部创建是省委组织部推进基层党建、助力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举措,只有在支部过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平安法治、文明幸福5个方面都有突出成绩,村党支部今年才能保级成功,“一刻不敢耽误,一刻也不能懈怠”。

美丽中国的底色,便是美丽乡村。连廊里的唠嗑,对这些年的变化已习以为常,聊得更多的,是孩子是教育,是保障是健康,是致富是畅想……

说话间,一个娃儿挣脱了奶奶的手,抄起石子往塘里打了个水漂。两只小野鸭机敏地踩着莲叶一路小跑,钻向藕花深处。

《 人民日报 》( 2023年07月16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