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纹铙、作册般甗、泾伯卣、天亡簋、六年琱生簋、莲盖蟠螭纹壶、师酉簋……日前,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国博厅”,一场名为“吉金铸史——青铜器里的古代中国”的展览正在展出。一件件浑厚凝重、历久弥珍的国之重器,或精美,或拙朴,或独特,穿越时空连接古今,将中华先民的故事缓缓道来,为观众打开一扇理解中华文明早期发展脉络的窗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吉金铸史——青铜器里的古代中国”展览现场。 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资料部供图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国博厅”,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首次在本馆外设立的常态化精品展览专业展厅,旨在通过让文物活起来的系列活动,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展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讲好中国故事。“吉金铸史”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文物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博院共同主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承办。

中国国家博物馆陈列工作部研究馆员、策展人翟胜利说:“‘吉金铸史——青铜器里的古代中国’是我们在新疆博物馆‘国博厅’重点推出的首展。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而夏商周时期是整个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青铜器是这一时期重要的物质文化遗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吉金铸史——青铜器里的古代中国”展览海报。 图片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公众号

青铜里的中国故事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青铜器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在我国古代,被称为“金”或“吉金”的青铜器几乎与早期文明相伴而生,是揭示早期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重要代表性物证。本次展览共分为5个单元,以青铜器的造型艺术、装饰纹样、铭文书法、工艺技术、锈蚀表现为纲,共展出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青铜器160余件(组),其中一级品34件,藏品时间跨度长、门类丰富、器型多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吉金铸史——青铜器里的古代中国”展览现场。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资料部供图

青铜器铭文,千年不朽,为当时之人记载当时之事,无异于信史,是青铜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皆知,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何尊,其很大的价值就在于它底部铸有122字的铭文中,有“中国”一词,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物证据。

在此次展览中,观众可以看到众多珍贵的青铜器及铭文。西周时期的乖伯簋,内底铸有铭文14行150字。铭文大意为,西周中期,古乖国国君乖伯前去朝见周王并献了帛。周王馈赠乖伯用虎皮制成的裘衣,乖伯感念天子没有忘记自己的邦国,赞颂天子的美德,为祭享其先父而制作此簋,用于宗庙祭祀。此器为研究西周王朝与西北地区不同文化群体的关系提供了重要材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六年琱生簋 西周晚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西周晚期的六年琱生簋,造型别致,内底铸的11行104字铭文记载:周公重臣召伯虎作为家族长处理一桩与土地有关的诉讼案件并取得胜利。周厉王六年四月甲子日,召伯虎告知其族弟琱生,关于此前的一桩土地诉讼案件,他已成功解决。琱生设宴致飨,召伯虎则回报琱生以玉璧。琱生赞颂召伯虎的美德,制作此器以祭祀其祖先召公,希望后世子孙永远珍视此簋。琱生簋有两件,另一件为五年琱生簋,两件琱生簋的铭文合在一起,完整地讲述了一个事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册般甗 商代晚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作册般甗是商代晚期非常重要的一件器物,分为上下两层,上面可以盛放稻粱,下面可以装水进行加热。作册般甗铭文著称于世,是现存最早的长篇铭文之一。铭文内容反映的是商代末年商王朝与东南地区部族之间的战争,与同一时期的甲骨文记载和后世文献相吻合,是十分珍贵的史料。铭文的书法也颇值得称道,书体雄劲有力,宏放恣肆。作册般甗铭文书法首尾尖、中间粗,被称为“波磔体”,是这一时期金文书法的代表风格。

出土于晚清时代的曾伯漆簠,因铭文“金道锡行”等内容闻名于世。金道锡行,指青铜冶铸原料铜和锡的运输道路。铭文内容揭示了西周晚期曾国盘踞汉东地区,为周王朝控制南方青铜原料的开采、运输的史实,向后人展示出青铜时代冶铸工业源头兴盛的掠影,以及周王朝有效利用分封制度开发稀有冶铸资源,并巩固王朝统治的布局经略。

作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合作的重点单位,早在2022年8月,中国国家博物馆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就签订合作框架协议,确定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设立“国博厅”。作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向新疆输送精品展览的固定场所,“国博厅”力求生动讲好新疆和全国各民族共同铸就文化相通、血脉交融、命运相连的中华文明故事。

展览中,一件件浑厚凝重的重器,一篇篇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铭文,引导观众更好理解中华文明早期发展脉络,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与重要特质。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说,通过一件件国之重器,展览反映了万流归海的历史必然,系统呈现中华文化的整体形象,“希望观众通过‘国博厅’这一平台,深刻感知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丰富内涵。”

领略青铜文化之美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孟子·尽心章句上》),观物亦如此。我国的青铜时代从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开始,历经夏、商、周时期,大约经历了15个世纪的发展和演变。我国青铜文明最显著的特色当属其礼仪属性。夏商周时期,大量青铜器作为贵族社会礼乐生活的重要用具,与当时的礼仪文化、等级制度、精神信仰、家族荣耀有着密切关联。作为我国早期礼仪文明的核心载体和见证历史现场的珍贵遗存,青铜礼器堪称“国之重器”。

我国古代青铜器以纹饰精美、造型艺术突出著称于世。从一开始出现,青铜器造型在满足基本功能需求的同时,还被赋予独特而精巧的审美特征。二里头文化时期开始出现的铃、爵、鼎等早期青铜器,外观造型已经表现出古拙、质朴的审美趣味。随着铸造技术的不断革新和青铜文明的渐次演进,青铜器的数量、种类、形制日益丰富,青铜造型艺术从商代中期开始蔚然大观,绽放出璀璨的光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观众在自治区博物馆“国博厅”参观莲盖蟠螭纹壶。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张海峰摄

展厅中,一对莲盖蟠螭纹壶引人注目。这两件春秋晚期的青铜壶的装饰纹样繁复而精细,颇具中国青铜器更新期(指春秋中期至战国、秦这一历史时期)三晋地区的装饰风格。索纹分割出五圈纹样带,分别装饰兽面纹及蟠螭纹。器盖为莲瓣形,莲瓣蟠螭纹是中国青铜器更新期的代表性纹样,在构图上以多条小龙相互交绕,组成复设单元,形成带状或片状。这种重复的纹样,或通过模印的方式产生,或通过规制的单元纹式样拼合构成,这也是中国青铜器更新期范铸工艺改革的标志。同时,装饰纹样采用轴对称布局的传统样式,是青铜器纹样极为重要的一个发展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错金银鎏金云纹鼎 战国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装饰纹样精美绝伦的蟒纹提梁壶、雷纹鼎,体量让人惊叹的兽面纹斝、象纹铙等展品,每天都吸引了众多参观者。大家在感叹器物精美的艺术造型和纹样时,更通过介绍,了解我国古代青铜器文化与艺术,获知青铜文化的礼仪属性、发展脉络、文化内涵和重要成就,领略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独特风采与无穷魅力。

张喆淼是乌鲁木齐市第二十七小学三年级的一名学生,这是他第一次近距离观看过去在书本上见过的古代青铜器。他看得很专注,也很认真地听讲解。特别是在一些有着精美纹饰的青铜器前,他停留很长时间,似乎沉醉其间。“我很喜欢历史,喜欢阅读各种历史书籍,在这儿感觉书本里的东西都‘活’了。”张喆淼兴奋地说。

“结合青铜器展览,我们还会举办一系列研学社教活动,让更多孩子解青铜器悠久的历史、多样的名称、精美的纹饰。”新疆博物馆馆长于志勇说。

展览期间,中国国家博物馆还组织策划了“神秘的古代青铜纹饰”专场社会教育活动,让观众在感受古代青铜纹饰文化内涵的同时,加深对青铜纹饰中体现出的民族精神的理解。新疆博物馆“国博厅”内还设置了文创展示区,集中展示和销售多种样式的文创产品,把文化创意体验作为“最后一个展厅”,实现公众“把文物带回家”的愿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博文创也在“国博厅”亮相。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张海峰摄

漫步于展厅,观众的眼光从一件件精美的青铜器上掠过,似乎穿越时空,聆听到古老的文明回响。

来源:中国民族报

监制/肖静芳 统筹/王珍 编辑/丛蓉 制作/石建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