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导读:《登场了!北京中轴线》以其独特的内容形式和表达视角唤醒大众行动力。通过将科技感、体验感和趣味性融入节目,成功地打破了传统文化类节目的束缚,以全新的方式展现北京中轴线的魅力。

文|黎河

“时空产生了裂缝,掉落了很多失物。”

从行李箱到望远镜,从电话机到电报机,战乱中遗失的物品能够物归原主吗?当印有“东北大学”的钢笔、一张1931年9月24日的车票、一张中国营造学社实测记录表等线索把人们的目光引向了历史深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试图探讨节目的类型拓展、城市传播和文艺使命,以及它如何重塑文化类节目的行动力量,引发观众对文化的热爱和行动参与。当中轴时空列车出发,准备好领略这场文化之旅了吗?

内容形式创新,

科技感点燃观众文化体验

要如何破解唯一没有找到失主的行军包的秘密?

一辆神秘的“中轴时空列车”打破时空限制,穿梭北京中轴线700年岁月,带观众领略时代变迁,也感受古都文脉。在第三集中,中轴时空列车首先开往2023年,在国家一级作家梅毅的介绍下,东北大学师生在九一八事变后流亡的故事徐徐展开,在颠沛流离中“一路学习、一路战斗”的精神也感染了更多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节目开场,谜题的引导让观众产生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探索欲望。同时,通过视角的转化,观众可以全面地了解中轴线的魅力与历史,从而产生更深入的体验。《登场了!北京中轴线》注重创造科技感和体验感,通过时空穿梭设计、影视化演绎等多种方式,成功地营造了沉浸式氛围,让观众更加身临其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登场了!北京中轴线》让观众不仅仅是简单地单向观看和听取讲解,而是能够深入其中,与历史元素亲身互动,真正感受一场穿越古今的沉浸式之旅,开拓出一个全新的多元场景空间,包括娱乐场景和文化场景,真实场景和虚拟场景的交融等。这种古今对话的实现,使得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文化,同时也增加了节目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进一步,这些创新的内容形式为文化类节目开辟了新的可能性。它不仅让观众了解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文化,更在历史和现实之间搭建起了一座桥梁,产生了共情的价值。这种共情的体验唤醒了青年群体的寻根意识、历史意识和历史兴趣,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参与,这也为中轴线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有网友评论道,“节目中,那些文物、建筑等仿佛能‘开口说话’,让我在可触摸到的楼阁青砖、文档旧物中感悟历史、记住文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创作上,历史的进入形式、人物的再度阐述、场景的精彩呈现都不是传统视听手法可以完成的。如何呈现一个地理符号的时代精神和历史背景,如何在7.8公里之间浓缩恢弘时代巨制,如何打破传统观众的审美惯性,《登场了!北京中轴线》展现出巨大的勇气。

表达视角交融,

历史与现代中呈现家国情感

在文化类节目《登场了!北京中轴线》中,通过表达视角的创新,观众们得以亲眼目睹现代与古代在北京中轴线上的交融。

《登场了!北京中轴线》记录了中轴线上现代与古代的交融。一方面,节目通过展示现代人对北京中轴线的记录、传承和传播,观众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北京中轴线的演变和发展。在故宫博物院中的文渊阁碑亭,当由“中轴丈量人”单霁翔、“中轴时空旅行团”聂远和故宫博物院古建部馆员刘梦雨一起合作,按照营造学社的传统重新测绘,在丈量与描绘间,曾经风雨飘摇中东北大学流亡学生所经历的一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嘉宾视角的体验和探索,观众们能够看到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实践。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传承和传播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和魅力。这种参与不仅使近百年前的民族故事得以在节目中展现,也使更多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和那段历史产生了兴趣,继而成为传播和传承的中坚力量。

另一方面,节目通过历史人物的故事展现北京中轴线的多元价值。“1937年6月6日,北平。一天爬上爬下测量与记录,消耗掉所有的力气。但回到住所后,很晚依然不能入睡。时局一天比一天紧,太多测绘事情没有结束……只要炮火一天没有打进北平,就要用手中的纸笔坚持到底。”跟随一个普通东北大学学生日记式的自述,民族存亡之际的个人力量反而让人动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这些故事,观众们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演变和文化积淀。风云往事也为其增添了深厚的历史底蕴。正因如此,观众们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这些平凡小人物的伟大事迹和奋斗历程,唤起了他们对历史认同的同时,更点燃了他们当下对家国的情感。

如果说前两集勾勒了中国人对知识的探寻和上下求索的精神,文化传承的浪漫,见证中国人探寻知识形成文明体系的过程;那么这一集则展现了中国人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从中国美到中国魂,《登场了!北京中轴线》让观众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的意义变得更加丰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因如此,故事的情节和情感表达,让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验北京中轴线的文化内涵。观众们不仅仅是被动地接收节目所传递的知识,而是通过共情与故事中的人物产生联系,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共鸣。这种共情产生的价值唤醒了青年群体的历史意识和兴趣,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去探索和了解北京中轴线的魅力和价值。

从地理到文化,

重塑文化类节目行动力量

北京中轴线作为一个拥有丰富内涵的文化空间,为节目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素材。它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象征,更是承载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符号。通过利用北京中轴线的丰富内涵,节目能够进行类型的拓展,超越传统文化类节目的局限性。无论是历史人物的故事、传统建筑的艺术,还是中轴线所蕴含的文化精神,都成为节目的重要元素,为观众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重要的是,《登场了!北京中轴线》结合了类型创新、城市传播和文艺使命的理念。通过创新节目类型,如采用年轻化的表达方式和增加趣味性的元素,节目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在南苑之战当中,一千七百个学兵团的青年学生们挺身持白刃,与日寇的激烈斗争中最后牺牲了一千一百多名。“中轴时空旅行团”罗一舟作为青年人的代表,在经过一番线索探寻和历史洗礼后也表示,“相当于那个年代的每一位有志青年、爱国青年,都接过了爱国精神的这种火炬,完全使用自己的身心,全部地奉献给复兴祖国、民族觉醒的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节目肩负文艺使命,以重塑文化类节目的行动力量。它不仅仅是展示文化的窗口,更是鼓励观众主动参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媒介。观众们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文化的呈现,而是通过节目的启发和感染,主动融入到文化的行动中。这种行动力量的重塑,推动着文化类节目的创新和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动力。正如有观众所说,“北京中轴线上每一处遗产都度过了千百年的沧桑,凝聚了世世代代在此劳作生活的人们的情感,我们总是不自觉地想要参与到对它们的保护和传播中来。”

因为这种传统与当代,历史精神与时代价值的连接,让北京中轴线有了火花四溅的碰撞,在发展和创新中继承。《登场了!北京中轴线》以当代的视角、用更流行的方式,致力于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向新一代的年轻人传递中国传统的建筑之美、精神之美、价值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