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印度人非常擅于“丧事喜办”。典型的就是,1962年的大败仗,以及2020年中印边境加勒万河谷地区的冲突。

虽然现实中,印度人的表现很是一言难尽,但在各色印度电影中,他们却——赢了,而且还塑造了一些相当厉害的“战斗英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近的有刚上映,连一些印度媒体都直呼不合逻辑的《印度人》(又名《巴拉蒂扬》)。电影以加勒万河谷地冲突为背景,处处体现着宣扬仇恨和对立的民族主义。

印度《泰卢固语电影评论》网站就撰文称,电影“荒谬而可悲”——演绎六个有犯罪前科的青年人在他国搞暗杀活动,并轻松全身而返,这是对严肃的国家问题的嘲弄。

电影海报,试图把抗中神剧+偶像剧整合在一起,结果搞了个了四不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有前些年,以1962年那次为题材的印度电影,《72小时,永难磨灭的英雄》。故事的主人公贾思旺·辛格·拉瓦特,是一名普通的印度陆军锡克族士兵(锡克人号称为印度的“战斗民族)。

当他所在部队需要“全体转进”(开溜逃跑)时,辛格作为一名“锡克勇士”,他耻于逃跑,决定一个人坚守阵地。

辛格收集所有武器,放置在3个阵地上,然后一个人不停地转移阵地,携一名美女记者独自抗击千余名解放军的进攻,整整坚守阵地3天!

最终,在击毙击伤300多解放军士兵后和美女一起壮烈了——陪伴左右的美女先一步在炮火中香消玉殒,弹尽粮绝的辛格紧接着“光芒万丈地”在中国军队前举枪自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得不承认,这个剧情,真的很“印度”——从古代神话《摩罗衍那》到现代战争剧,印度人总少不了这种英雄+美女的演绎。哪怕情节安排的很突兀,也得硬着头皮给英雄安排美女。

比如这部电影,大妹子不知道从哪里就冒了出来,毫无理由的深深地迷上了这个阿兵哥,然后就非要与他死守阵地共存亡....

情节都这般夸张了,电影还号称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

贾斯旺·辛格纪念碑,虽然情节很不靠谱,但这个人还是真实存在过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是,但凡有点脑子的人都能琢磨清楚,坚守72小时,打死打伤300人的话需要多少子弹——战场上可不是一发子弹打死一名敌人的,几十发子弹打死一个都算是神枪手了。而且,很多时候即便击中敌人,只要不是致命部位,对方就依然还有战斗力,或者经过治疗也能重上战场。

战斗间隙还得跟美女来段磨磨唧唧的互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按照正常逻辑,当大部队都按指令后整体撤退转移之时,基本上大多数军火和食品等物资应该都会被一起带走的,不太可能就留在原地等着这名“锡克勇士”可劲的糟。

所以,光是他的这个所谓的真实“战绩”,就是一个明显很不现实的bug。

如果说这还不够“神剧”,那么咱们再看下面的动图——一群穿着日本军装,开着日本战机的“中国士兵”对印军阵地发起了进攻,男主刀枪不入地徒手打飞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结起来,印度的“抗中神剧”大概就是——正面战争当枪战片拍,枪战当歌舞片拍。情节安排方面,更是夸张到没有边际。

不过,既然是“抗中神剧”,肯定自然少不了解放军的角色。那么,电影里的这些东亚面孔的演员,又是他们从哪里找来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毕竟,在咱们的印象中,印度人大部分都是这样子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说,“抗中神剧”里的这些东亚面孔的演员,大概率,也是印度人。

印度本身地盘就不小,世界国土面积排名第七;耕地面积排第二,仅次于美国。人口数量,那更是不用说了。而且,这庞大的人口,总共涵盖了160多个民族,400多种语言。光是印度卢比上印的官方通用语,就有17种!

直接看钱就能掌握十几种语言,厉害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特别是印度东北方的曼尼普尔邦,其区域内的80%的居民,都是长着东亚脸的蒙古人种。圆脸,皮肤较浅,个子不高。拍电影时去找几个去演中国人,真的并不算是件很麻烦的事儿。

典型的,像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的执法视频中,那个冲在印军队伍最前面,粗暴地推搡我方团长祁发宝的印度军官,索巴·曼宁巴上尉。

就因为这个长相,搞得很多人最开始看视频的时候,都没能一下分清敌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年,这张很不“印度”的脸曝光后,曾有网民怀疑他是流亡藏族人的后裔。但随后证实,索巴·曼宁巴是曼尼普尔人。他老家那片区域是印度独立时,从缅甸手里薅过来,并直接“生米煮成熟饭”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际上,“印度”这个称呼,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里,大多数只用作一个地区概念而已,并非正式的国家名称。在不断被外族入侵的过程中,印度各族的人种也非常多样化,以至于被叫作了“人种博物馆”,长成什么样的都有。

印度境内的东亚人种,大致有两支。

一是历史上南下的藏族分支,比如不丹人和锡金人。

锡金末代国王帕尔登·顿杜普·纳姆加尔(1923-1982)和他的美国太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是西进的缅族分支。即前面说的那个索巴·曼宁巴上尉所在的族群。

相较于南下藏人,缅族这支的人口数量要明显庞大的多。

而他们之所以成了印度人,还得往前追溯到英国人头上。

可以说,曾经的英属印度,远远不止印度。

从19世纪初,英国人就开始不断蚕食东南亚的缅甸领土,并将其划归英属印度。到了1886年英国殖民缅甸全境,英属印度由此被划为了——英属印度-缅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独立建国后的印度,自诩为“大英帝国南亚遗产的继承者”,直接将缅甸东北地区纳入了自己的版图当中。

最初,因为这块地方的人种和宗教跟印度主流差距很大,反倒跟中国缅甸等更为相近,再加上一些国际压力,德里政府对其的统治是比较松散的,当地的自治权很高。

直到1962年印度战败后,尼赫鲁才真正重视起东北地区,开始完善相关的行政管理体系,逐步肢解原有的东北部阿萨姆邦,试图以分化族群的方式将其化整为零。

于是,印度政府按照他们制定的民族划分标准,筹建了新的邦——那加兰邦、梅加拉亚邦、曼尼普尔邦、特里普拉邦、米佐拉姆邦由此诞生,形成了今日印度东北六邦的格局。

对,你没看错,这是一群印度官员在开会,墙上还挂着甘地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同时,德里政府还在持续对其进行“印度化”改造,并在这些汉藏语系地区强制推行印地语等等。因为手法过激,曾经引起过多次骚乱和武装暴动。甚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曼尼普尔邦的某些地区,军警与百姓比例曾一度达到了惊人的1:20。

至今,虽然印度东北区域大致已经重归平静,但在曼尼普尔,梅加拉亚邦等地区,仍旧存在着许多分离主义组织。比如,主要由曼尼普尔邦的梅泰人发起的“民族联合解放阵线”和它的武装组织——曼尼普尔人民军,从1960年代成立到现在,一直顽强的活跃在当地的山林和乡村之间,拥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其目标是建立一个独立的社会主义曼尼普尔国家。

曼尼普尔人民军属于印共“毛派”的一个地方分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在有人选择反抗的同时,大部分曼尼普尔人还是逐渐接受了印度人的身份,喜欢去经济条件更好(当然也是相对的),机会更多的印度本土求学和工作。

曼尼普尔邦官员——长着东亚脸,却穿着印度传统服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边的印度政府,为了让曼尼普尔人对印度更有认同感,也在求学、征兵和考公考编方面也对曼尼普尔人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

即便如此,长着一副东亚面孔的曼尼普尔人有时候依旧会遭遇歧视。比如,一位来自曼尼普尔邦的女社会活动家在德里机场出境时,就曾被移民官无端刁难,称她看起来不像印度人,并用嘲讽的语气,傲慢地问她印度一共有多少个邦。

甚至,在疫情中,支援西孟加拉邦首府加尔各答的曼尼普尔护士,也因为“不印度”的长相而受到了歧视,最终不堪其辱,集体掀起了离职热潮。

一名辞职的护士在讲述自己的遭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令人感慨的却是,差不多同期,在加勒万河谷,同样长相很“不印度”的索巴·曼宁巴上尉,却正在拼命的表现着自己对印度的一片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