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8月的华沙战役是苏俄内战期间苏俄红军与波兰军队之间的一场关键战役。

这场战役对于苏俄内战的结果和整个欧洲的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当时苏军在年轻统帅图哈切夫斯基的带领下兵临华沙城下,却遭到了波兰军队的顽强抵抗,最终惨败而归。

这场战争失败的原因众多,其中斯大林的违抗命令和拒绝支援被认为是最主要的原因,许多人认为斯大林在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和自己选择了后者。

那么真相是什么呢?

华沙战役的背景与重要性

华沙战役是苏俄内战期间的一场关键战役,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首先,华沙战役是苏俄内战中最大规模的战役之一,对于苏联和红军来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苏联希望通过进攻波兰,扩大其领土和影响力,并推动世界范围内的共产主义革命。

因此,华沙战役成为苏联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一环。

其次,华沙战役的结果对于苏俄内战的走向至关重要。

苏联红军在战役中遭遇了波兰军队的顽强抵抗,并最终失败。

这场战役的失败使得苏联无法扩大其势力范围,对于反对苏联的反革命势力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胜利。

最后,华沙战役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于欧洲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苏联红军的进攻引发了周边国家的担忧,各国对苏联的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

此外,华沙战役还揭示了苏联红军的军事能力和战略意图,对于未来苏联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产生了长期影响。

苏联与波兰之间的战略竞争

苏联与波兰之间的战略竞争是华沙战役背后的重要因素。

在苏俄内战期间,波兰成为苏联扩张的主要障碍之一。

首先,苏联希望通过占领波兰,将其纳入苏联势力范围,苏联认为波兰是其革命扩张的天然延伸,控制波兰可以为苏联提供重要的战略优势和资源。

其次,波兰成为西方势力在欧洲的重要盟友。波兰政府采取积极的抵抗措施,试图保护自身的独立和领土完整。波兰得到了法国和英国等国家的支持,形成了与苏联的对抗态势。

最重要的一点在于,苏联与波兰之间存在着千百年历史的民族矛盾。

波兰曾经是一个庞大的帝国,但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分割中失去了大片领土,其中大部分都是被俄罗斯帝国占据。

一方面波兰想拿回被苏俄占据的土地,另一方面苏联试图利用这些历史和民族的矛盾,加剧波兰的政治分裂,并将其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总之双方都有自己的目的。

兵败华沙城下

1920年4月,图哈切夫斯基被苏俄军事最高统帅托洛茨基任命为西部战线司令,率所部偕同西南战线的部队对波兰干涉军作战,通过七月攻势,苏俄红军强渡维斯瓦河,直逼华沙城下。

图哈切夫斯基虽然骁勇善战,但连续的胜仗也让这位年轻将领没有将波兰人放在眼里。

兵临华沙城下后,图哈切夫斯基既未考虑红军因连续作战而实力大减,也没有理会波军增援部队抵达华沙的情报。

于1920年8月13日向华沙发起全面攻击,由于他的轻敌冒进,导致苏军在华沙战役被劣势的波兰军队打得惨败,损失了4个集团军15万人。

面对惨败的结局,图哈切夫斯基指责西南方面军支援不力,这激起了西南方面军司令亚历山大·伊里奇·叶戈罗夫和政委斯大林的极度不满。

拒绝支援

那么西南方面军的支援是否真的出了问题?

事实上确实出了问题,斯大林违抗军令,拒绝援助图哈切夫斯基。

早在苏俄红军吹起反攻的号角后,斯大林作为苏军西南方面军政委就已经和苏俄最高军事指挥部产生了分歧,他希望夺取波兰城市利沃夫。

而列宁和托洛茨基则希望主攻华沙,双方的战略意图相违背。

于是在图哈切夫斯基率领大军攻打华沙时,斯大林和他的西南方面军朝着利沃夫进发了,而且他说服布琼尼和叶戈罗夫一起行动,拒绝援助图哈切夫斯基的西北军。

最终苏军在利沃夫和华沙的两场战役中均以失败告终。

归国后,斯大林的行为受到了列宁的批评,托洛茨基更是在苏共党内第九次会议中公开指责了他。

然而,斯大林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辩解,声称问题在于中央的决策,并主动辞去了军职。

那么斯大林为什么敢冒险违抗军令,拒绝支援图哈切夫斯基呢?

这就不得不说起斯大林和托洛茨基的矛盾了。

首先两人路线不同,一个要走全球革命的路子,一个坚持一国建成社会主义;

其次两人出身不同,一个是地主家的贵公子,一个是泥腿子出身。

最重要的是,两个人都有可能在列宁之后接任最高权柄。

路线、出身、权力,三个要素结合在一起导致了两人相看两厌。

图哈切夫斯基作为托洛茨基的心腹爱将,斯大林有一万个理由不支援这位在苏俄红军内部蹿红的年轻将星。

在国家大计和个人利益面前,斯大林最终选择了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