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日,

位于高埂街道的

冉义贡米产业化生产示范基地内

一只只稻田鸭正穿梭其中

吃虫、除螺、抑草……

成为了这片稻田里的“管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7月17日,记者走进位于高埂街道的冉义贡米产业化生产示范基地,农田里绿油油的水稻长势喜人,微风拂过,绿浪涟漪,只见水田间,成群的鸭子或探头觅食,或在阳光下嬉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看似充满田间野趣的场景,其实大有文章。作为水稻产区之一,我市近年来在环保种植、有机种植方面不断“尝鲜”,探索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这种新的田间管理模式便是“稻鸭共育”生态种养。

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

副研究员 朱从桦

“在冉义贡米生产过程中,引入了一项新的绿色生防技术——稻鸭共育,也就是在稻田里面放入一定数量的鸭苗,让它来防控稻田里的杂草,捕食部分害虫及小个头福寿螺,它是一个非常适合于绿色生产的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稻鸭共育”生态种养模式是指在秧苗栽插后,将幼鸭放入稻田,在水稻灌浆结实中后期再回收鸭子,是一项种养结合、安全、生态的稻田综合技术,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于一体,能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最大好处就是能达到绿色种植的基本要求。

成都四泓种植专业合作社

稻鸭田负责人 黄建昌

“每天早上6点把鸭子放出去,晚上7点回来。鸭子吃虫、螺蛳、杂草,病虫害、杂草比起过去要少很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水稻最怕虫害,还怕田螺,鸭子在水田中觅食,吃的就是害虫、福寿螺、杂草。另外,鸭子在水稻中穿梭,可以将水稻叶子上的虫卵抖下来,减少病虫害发生,同时还会向田里补充鸭粪,有效提高经济效益和水稻产量,对环境也有着很好的保护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田养鸭,以鸭促稻,“稻鸭共养”养出了“生态鸭”,还种出了“生态米”,既节约成本,又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目前,我市“稻鸭共育”生态种养模式还处于示范推广阶段,将在全市绿色生产稻田里大力推广,实现一田两用,一地双收、稻鸭兼作。

记者丨赵丹阳 石芷萱(实习)

编辑丨王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