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带给我最大的好处是,让我找到了内心的平和。”
一本杂志不仅帮他找到内心的平和还帮他收获了爱情
湮没在一排商铺中的这家裁缝店门面很小,所以也并不好找。因为裁缝铺里实在没有落脚的地方,刘连伟只能和记者面对面站着交流,在近一个小时的交谈中,刘连伟侃侃而谈,在他说得兴起的时候记者很难插进去话。他在回忆过去二十余年间读书带给自己的改变时话语很有条理,读书让如今已经36岁的刘连伟找到了内心的平和。
刘连伟的老家在豫东南的周口商水县农村,家里还有两个兄弟,父母是整年在土地上刨生活的农民。2003年,16岁的刘连伟初中毕业,8门学科加一块不到200分,现实让刘连伟萌生了出外打工的想法。
初中毕业后的11年,他就一直辗转在广州、深圳、珠海、合肥等地打工。刘连伟说,这11年间,他做过服装厂工人、电焊工,甚至还钻过下水道,月工资从300元上升到3000元。但他一直很迷茫,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擅长什么,微薄的工资,没能让他和家里的经济状况好起来。
“十七八岁的时候,有人说我老爱乱说话,浮躁,很不成熟。”刘连伟说,这个评价刺痛了少年时期自尊心极强的他,他便开始寻找能让自己变得成熟的方法。彼时的刘连伟正在广州一家服装厂打工。他恰好看到宿舍里有一本叫《特别关注》的杂志,上面写着“成熟男士的读者文摘”。于是,这份杂志成了他的启蒙读物,改变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最开始,刘连伟会在杂志上看一些时事和文摘,因为其他的部分他总看不太懂,但他还是坚持订了一套,坚持读下来。慢慢地,刘连伟发现自己的视野变得丰富了,他不再只是纠结于自己有没有能力,能赚多少钱,而是更注重打磨自己的内心和修养,渐渐的,心也不再浮躁了,
“这是我内心变得平和的第一步”。因为这本杂志,刘连伟也收获了自己的爱情。他的妻子回忆,2016年,他们第一次相遇时,刘连伟就将自己收藏的最喜欢的一摞《特别关注》送给了她,还讲了不少大道理。“我第一次见他就喜欢上了他。”刘连伟的妻子说,她觉得刘连伟性格温柔,说起话来很成熟,也很有见识,“我觉得他能在精神上和生活上引导我。”一本杂志“开悟”之后,刘连伟就从此迷恋上了阅读。他开始不断拓展自己的阅读范围。
23岁买下第一本书曾“厚着脸皮”向借走的朋友又要回
”刘连伟裁缝店里的桌子上放着一排他看过的书,他把其中康斯特的《宇宙简史》和尤瓦尔·赫拉利的《未来简史》拿出来递给了记者,他说自己很难读懂这两本书的内容,但还是想慢慢地了解,“总有一天我会读懂的”。刘连伟很快又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一套读书方法,在一个名叫“樊登读书”的手机APP上听书。
“爱听书的小裁缝”:读杜甫看到生活本质看苏东坡、张爱玲学会豁达
关于读书带给自己的收获,刘连伟不止一次地提到“平和”这个词。从2003年去广东打工到2014年回到河南,刘连伟在外漂泊打拼11年,但并没有挣到什么钱。2017年他和现在的妻子组建了家庭,刘连伟的收入仍然少且稳定。
2018年,刘连伟从朋友那里接手了现在的这家裁缝店,每天的大部分时间内都立足于这不到9平米的空间里。后来又有了孩子,生活压力增大,但自己对现在的生活仍然甘之如饴,他说这是因为自己“内心的平和”。刚开始听书时,刘连伟会听一些历史故事、人物传记,他感觉这丰富了自己的内心,让自己看到了外面的世界,这让他不再焦虑。“即使在处理一些十分棘手的问题时,也不再钻牛角尖儿。”刘连伟说。
刘连伟还聊起讲杜甫的书,老年杜甫的经历和境遇让他产生了共鸣,他觉得杜甫这种伟大的人也曾活得和自己一样辛苦,这让他更加理解了生活的本质。他还谈起了苏东坡、张爱玲,他们在面对坎坷时的豁达,也让他在面对压力和困难时更清晰、更理智。婚后,刘连伟又听起了育儿相关的书目,而且会反复听上很多遍。其中一本名叫《如何跟孩子相处》的书,他听了200多遍。他觉得这些自己会用得上。
“书,我还是要继续听下去。”刘连伟微笑着看了看身边的妻子。在仅能容下一人侧身通过的窄小的裁缝铺里,他的妻子不时帮着他打着下手。今年是两人的本命年,他们俩穿着大红色的情侣衫。刘连伟的微信昵称叫“爱听书的小裁缝”。
来源 河南青年时报·东风新闻
记者 李冬洁/文 赵墨波/图
实习编辑 武辰婕 编辑 杨阳
校对 张磊
审核 田震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