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回到家,推开女儿的门,看到女儿坐在电脑前戴着耳机看视频,我的气就不打一处来,但是我还是忍住了。

我稳稳心神对女儿说:“孩子,现在6点半了,是不是该做作业了?”

女儿看了看我,点点头。

于是,我便去准备晚饭了。

10分钟后,当我再次推开女儿的门,我发现女儿还是坐在电脑前看视频。

我顿时怒了,冲进去拉掉女儿的耳机,厉声道:“刚才不是让你做作业吗?怎么还在看视频?”

女儿委屈地说,“我是在做作业啊,今天上课老师讲到了《史记》,让我们回家看看《典籍里的中国》里关于《史记》的视频。”

我尴尬地看了下电脑,电脑里正播放的是《典籍里的中国》画面。

我赶紧给女儿道歉:“对不起啊,妈妈刚才没搞清楚就发火了,是妈妈不对。”

我的心里懊恼不已,刚才要是我能不先入为主地认为孩子就是在玩,能多留几分钟向孩子了解情况,就不至于发生这样的情况。

很多时候,不管孩子做什么,只要不按父母的心意,或者是父母先入为主地认为孩子在做不对的事,父母便会暴跳如雷,殊不知,孩子其实正在做“正确”的事,只是父母误会了而已。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听听孩子怎么说,了解一下情况,也许只是多给孩子几分钟,孩子的世界便会因此更美好。

信任孩子的每个言行背面都是有原因的

很多时候,不管孩子做什么,只要不按父母的心意,或者是父母先入为主地认为孩子在做不对的事,父母便会暴跳如雷,殊不知,孩子其实正在做“正确”的事,只是父母误会了而已。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听听孩子怎么说,了解一下情况,也许只是多给孩子几分钟,孩子的世界便会因此更美好。

曾经读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妈妈买了几个苹果,想给自己三岁的孩子吃,孩子快乐地把每一个苹果咬了一口。妈妈见状心里特别不开心,心想孩子怎样如此自私,每个苹果只咬一口就不吃了,越想越生气,怒火从心底升到头顶。她觉得忍无可忍,必须得教训下孩子,举起手刚想落下,孩子睁着一双乌黑的大眼睛,拿了其中一个苹果,用最悦耳的童音,奶声奶气地说:“妈妈,我尝过了,这个苹果最甜,最甜的给妈妈吃。”

妈妈举起的手瞬间柔软无力,一边为孩子的爱感动,一边为自己误会孩子懊悔,她紧紧地抱住孩子,一边跟孩子说谢谢,一边又跟孩子道歉。

这个故事给我们启发:冲孩子发脾气前,先默念一句话:信任孩子的每个言行背面都是有原因的,这样才能了解事情的“真相”。

父母和孩子的相处,最好的方式是没有输家,用双赢的沟通方式,父母孩子都happy。

父母要多给孩子几分钟,试着慢慢与孩子沟通,事出必有因,每个行为的背后都有动机,孩子的任何行为都有正面动机。

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这就需要家长去慢慢探索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与真相。

在沟通的时候,不带任何评价色彩,不说教命令,少说你应该,你不对。主动倾听,先了解孩子心里的想法。

我们是在养小孩,不是在养花

哈佛家训》里有这样一则故事,在这分享给大家!

大卫有两个天真活泼的孩子,一个五岁,另一个七岁。一天,大卫正在教七岁的儿子凯利如何使用割草机。当他教到“怎么给割草机掉头”时,他的妻子莫娜突然喊住他,向他询问一件事情。

大卫转过身回答莫娜的问题,调皮的凯利却把割草机推到了草坪旁边的花圃里。他本来是想练习一下怎样掉头,见父亲没有过来,就充分利用他刚刚学到的割草技术,在花圃中大胆尝试起来。割草机所到之处,花叶遍地,原来美丽灿烂的花圃,瞬间变得一片狼藉。

当大卫转过身看见眼前的情景时,他简直怒不可遏,差点快要气疯了。要知道,这个花圃牺牲了他多少时间和多少精力啊!可仅仅才几分钟,就被凯利弄得不成样子了。“哦,天啊!凯利,你在干什么呀!”他怒吼着跑起来,不顾一切地奔向凯利。

就在他准备惩罚儿子的时候,妻子飞快地跑到他的前面,面色严肃地对他说:“大卫,别这样!要知道,我们是在养小孩,不是在养花!”听了妻子的话,看着被吓得不知所措的儿子,大卫感到万分惭愧。他垂着头让自己冷静了一下,然后,一把将凯利紧紧地搂在怀中。

是的,花园被破坏了,还可以修复;花朵被剪掉了,还可以生长;童真的心灵如果受伤,可能一生都无法痊愈。

当父母发脾气时,孩子们的神经往往都是绷紧的,父母的面部表情、说话的声音和一些列举动,都会让孩子感到莫大的压力。所以,我们要控制住我们的脾气,做情绪稳定的父母。

如果父母平和,孩子就会平和,能自由的呼吸,自信地成长;如果父母专制,孩子就会小心如同奴隶,战战兢兢,胆小谨慎。

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在面对他们的调皮捣蛋时,我们做家长的先别急着批评,先听听孩子做这件事的理由!多给孩子几分钟,按下情绪爆发的暂停键,你会发现,原来眼睛看到的孩子的行为和孩子真实的想法是有差距的。我们要耐心一点,让孩子的世界因为我们的耐心而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