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家好,我系浪浪。

以前提到3.5%,很多人不理解3.5%的魅力所在

但随着几次降息,五年期定存来到了2.5%的利率水平,跟3.5%存在1个点的利差。

3.5%也终于成为了大众共识的无风险收益天花板

这个事情是很吊诡的,早在3年前,我就说过利率下调是长期趋势,很可能趋于0.

大家普遍都挺认可的,不过有很多人还是觉得3.5%太低了。

因为当时还能买到4%的大额存单

你看吧,长期趋势大家都认可,但能做到知行合的还是少数。

就非得等到事实摆在面前,等到存款利率降到冰点了,才回过头来好好看保险。

而实际上,这个时候利率最高的产品已经错过了。

保险是逆周期配置的产品,主要收益来源于复利,实际收益不止3.5%。

所以3.5%能保持这么久,我觉得算是奇迹了,起码跟市场无风险利率,倒挂了有2年多吧?

正常情况下,现在的利率应该是2.5-3%,主打的亮点是长期收益折合4%单利,高于银行存款

但在这个月,保险利率还是3.5%,长期收益折合6%以上的单利,远高于银行存款。

3.5%,短期跟五年期定存有1个点的利差倒挂,长期就远不止了。

毕竟3.5%是复利,并且利率不会变。

但存款的利率是逐步下行的,现在其实算是小打小闹了,要不是中美利差扩大承压,存款利率下调的速度会比现在快很多

等到美联储开始降息之后,这个空间就打开了,到时候五年期定存下调到1字头,也不足为奇。

这波3.5%下架,有很多同行其实是很悲观的,大家都觉得等这个月过后,就是保险的冰河时期了。

我也抱有同样的看法,不过如果能熬过1-2年,3.0%的保险会重新被市场所青睐。

因为那时候的存款利率,会倒逼又一批人来抢3.0%的储蓄险

当然了,前提是保险的利率不会进一步下调,要不然也很难说。

2

而3.5%的魅力,不仅在于3.5%本身。

更在于刚兑+复利。

我说两个身边人的经历吧。

好几年前,我的一位长辈在临退休之际,迷上了炒股

一开始大家都说不靠谱,随后他不知道怎么的,真赚了一两百万。

然后亲戚们也就不说话了,只是说让他注意风险。

顺便也跟着一起炒。

那会儿,长辈成为了很多人眼里的活财神,关键是他也比较好面子。

很多人听说能赚钱,就托他代炒股,他都一一揽下来了。

于是乎,他就莫名其妙的融了三四百万的资金,加上他自己的积蓄总共有接近一千万放在股市里,一时间风光无两。

但之后遇上了股灾,那是2015年,他自己包括代别人买的股票,市值拦腰砍半。

他为人特别好面子,为了怕被别人笑话,索性用自己的积蓄,把别人的钱给还了。

这就相当于原价买下了别人的股票

我问过他,当时为什么要这么做。

他说主要也是好面子,还有就是觉得会涨回来

言外之意,他想模仿一些投资界的传奇人物,扮演一个有穿越周期视野的先知。

等到那时候,他再一波把面子挣回来。

但至今他的钱还在股市里套着,他也很焦虑,这个周期要是时间太长。

会不会还没等到他穿越,他的那些老友们,人就不在了。

这个案例,也是我从一开始就不相信长期主义的原因。

长期主义的本质是延迟满足,但只有确定性的东西值得延迟满足。

比如保险是确定收益,这个可以长期主义,因为100%能达到。

但如果说我现在是亏的,想等十年后、二十年后赚多少,这个就太没意思了。

这不是长期主义,这是与风险共处了十年,赌中赌。

而且金钱是有时间成本的。

持有十年,涨幅30%,折算下来也就年复利2.7%的水平。

还不如买复利3.5%的产品,省得闹心。

3

第二个案例,是我的一位在金融方面很专业的朋友。

我的很多消息都来源于他,但他经常劝人不炒股,要投资的话就买基金。

按照他的话说,是专业的事情,就让专业的人来做

他自认为,自己的金融知识已经超过97%以上的人了。

但依然比不上普通的基金经理

不在那个圈子里混,不以此为主业,收到的信息、数据,做出的判断,都跟专业人士有非常大的差距。

他的消息算是很及时的,但他的消息也是来源于一个基金经理朋友。

而基金经理上面,可能还有三四道信息源。

这就类似于,最先知道路况的,肯定是司机和头排乘客。

之后是中排乘客和尾部乘客。

而普通人能收到的信息,就等同于汽车尾气,都是人家消化完的东西。

但买基金,也会亏钱呀,因为基金经理跟基民穿的不是同一条裤子。

基金经理赚的是管理费,旱涝保收。

而且还有一些为爱接盘的大任,考虑到社会影响,还不能轻易调仓。

所以也很悬,想赚钱也是靠长期主义,但是一扯到长期主义。

最后能不能真的赚钱,就要看能不能实现超额收益,不然也是白搭。

对普通人来说,就也不如刚兑的3.5%

起码这个长期主义,它不画饼,有多少就是多少。

但这反而是不讨好的,大家都喜欢吃饼。

而如果保险是浮动收益的话,确实有饼吃,比如像香港那样保底1%,预期5-7%,那也犯不着下调利率了,大家收益共享、风险共摊。

但监管要指导行业利率下调,本身就说明很多事情了

这波真的要珍惜。

【月底下架产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