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陈植 上海报道7月24日起,陆股通北向交易鲜有内地投资者的身影。

一位香港券商人士向记者透露,此前他们已劝告不少内地投资者销户“退出”陆股通交易。目前,仍留守的少数内地投资者只能通过陆股通渠道卖出A股,无法再买入A股。

这背后,是《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若干规定》(下称《规定》)相关条款从7月24日起正式生效。按照相关安排,已开通沪股通、深股通交易权限的内地投资者在2023年7月23日前可继续通过沪股通、深股通买卖A股,7月24日后,投资者所持A股只能卖出。

上述香港券商人士指出,此举对北向资金的影响相当低。因为此前开通陆股通账户交易A股的内地投资者不多,且他们的交易金额不大,即便这些投资者悉数离场,也不会对北向资金流动规模构成显著影响。

在他看来,内地投资者退出陆股通交易,有助于遏制某些违规交易与高风险投资行为发生。比如部分内地投资者之所以在香港开设陆股通账户,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在香港配资获得4-5倍资金杠杆,再投资A股博取高回报。此外,也有个别内地投资者通过内地账户与陆股通账户的“联动”,共同炒作某只A股上市公司股票,制造内外资追捧这只股票的“假象”,诱惑内地散户投资者“高位接盘”,此举涉嫌股价操纵等违规行为。

如今,随着内地投资者退出陆股通交易,这些违规交易与高风险投资行为都将随之销声匿迹。

中国证监会表示,此类证券活动与沪深股通引入外资的初衷不符,且这些内地投资者大多已开立内地证券账户可直接参与A股交易,两种途径交易存在发生跨境违规活动的风险,也给市场造成北向交易存在不少所谓“假外资”的印象,不利于沪深港通的平稳运行和长远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7月22日港交所开展了限制内地投资者参与沪深股通交易的测试(PRT),以便陆股通参与者及相关机构验证其北向交易订单附加券商客户编码(BCAN)。

“此举将令内地投资者借道陆股通交易A股行为变得更加难以遁形,令北向交易的假外资状况逐步清零。”前述香港券商人士指出。

违规交易举步难行

这位香港券商人士告诉记者,在7月24日《规定》相关条款正式实施前,不少香港券商已启动陆股通项下的内地投资者“清退”工作。

“我们一面向曾有陆股通渠道交易A股记录的内地投资者发出短信提醒,让他们注意7月24日起只能卖出A股(不能买入A股),一面也建议没有陆股通渠道A股交易记录的内地投资者干脆销户。”他告诉记者。事实上,只开户不交易的内地投资者占比较高,他们都是在香港旅游期间顺便开通了证券账户与陆股通交易权限,但没有相关资金进入账户。

证监会发布的数据也显示,近年以来,部分内地投资者在香港开立证券账户及北向交易权限,通过沪深股通交易A股。目前此类交易总体规模不大,交易金额在北向交易中的占比保持在约1%。相关内地投资者数量约有170万名,但大部分无实际交易,近三年有北向交易的内地投资者仅有约3.9万。

在一位香港私募基金经理看来,相比而言,要“清退”有陆股通渠道交易A股记录的内地投资者,可能“颇费功夫”。究其原因,他们之所以在香港开立陆股通交易权限,有着自己的特别诉求。其中最常见的状况是,由于内地对股票交易场外配资采取较严的监管制度,部分内地投资者就前往香港拆借资金,先将投资杠杆倍数放大至4-5倍,再通过陆股通渠道交易A股以博取高杠杆高回报。

此外,个别内地投资者会将自身内地账户与陆股通账户进行“联动”,共同炒作抬高某只A股上市公司股票股价,制造“内外资”追捧这只股票的假象,吸引不知情的内地散户追涨“高位接盘”。

“7月24日起,这些交易行为都将举步难行。”他告诉记者。目前,有些内地投资者也相当“知趣”地清仓陆股通账户里的A股持仓,以此规避监管风险。

上述香港券商人士告诉记者,7月24日当天,还有个别内地投资者通过陆股通渠道抛售A股。若他们清仓A股头寸,香港券商也会建议他们尽快“销户”。

内地量化私募基金寻找合规路径

值得注意的是,在内地个人投资者无法通过陆股通交易A股之际,一些内地量化投资基金也在思考如何规避“假外资”风险。

此前,有香港私募基金经理透露,一些在香港获得牌照的内地量化私募基金也利用香港低息环境放大5倍资金杠杆,以高频策略交易A股,制造“假外资”状况。

一位境内量化私募基金负责人告诉记者,不同于内地个人投资者使用自有资金在香港开设陆股通交易权限买卖A股,不少内地量化私募基金其实在香港地区募集海外资金,再通过加杠杆方式投资A股。

“这背后,是不少海外资本发现相比欧美股票市场,量化策略在A股市场容易获得更高的超额回报,因此他们也愿意尝试投资内地量化私募基金在香港地区创建的私募产品。”他告诉记者。但在2021年北向交易“假外资”争议四起后,不少内地量化私募基金也不再通过陆股通渠道进入A股市场开展量化策略交易。究其原因,一是去年起美联储持续大幅加息导致香港杠杆融资利率水涨船高,令不少量化交易策略难以承受较高的杠杆融资成本,纷纷压缩了资金规模;二是不少内地量化私募基金也基于规避监管风险的考量,不再选择陆股通作为交易A股的渠道,转战QFII/RQFII等渠道。

一位香港财富管理机构主管向记者透露,受《规定》影响,目前部分香港私募基金在募资环节,也会从严审查出资人身份。

前述香港券商人士告诉记者,目前他所在券商不会对参与陆股通交易A股的海外对冲基金与香港本地私募基金进行出资人(LP)穿透式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