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案例主题

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

2.结合章节

第四章 隋唐五代文学

3.案例意义

介绍杜甫的生平事迹和创作特色, 学习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 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4.案例描述

(1)简述杜甫生平。杜甫(712 年—770 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在长安应试不幸落第,因而能够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 年),安史之乱暴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 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并先后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大历五年(770 年)冬,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

(2)介绍杜诗风格。杜甫的诗以古体、律诗见长,数量惊人,而且风格多样,多以“沉郁顿挫”来概括他的作品风格,并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反映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与人民疾苦,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并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 1 500 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3)分析相关作品。在简述杜甫的生平事迹和文学创作情况之后,重点分析代表作品《春望》的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同时揭示杜甫关心国事、忧国忧民的崇高精神品质。同时,让学生分析解读以下名篇名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兵车行》)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案例反思

(1)案例实施的优点:在教学组织上,通过教师讲述、学生讨论和随堂练习,引导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唐代文学的历史发展和艺术特色,了解杜甫的生平事迹和创作情况,掌握诗歌创作特色。同时,在思政育人上,通过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

(2)案例实施的不足:从案例导入、课程讨论、随堂练习到最后总结,导入时间较长,环节稍多,需要适度提高课程效率。

6.育人效果与反馈

通过对杜甫诗歌的教学、交流与研讨,使学生对杜甫的生平事迹和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有了新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提升了学习古代诗歌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