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官手记:溺水自救并不简单,远离危险更加可靠‍

这两年,北京河湖水质的改善让很多人爱上了玩水。夏日炎炎,在河道、溪流中时常能看到市民游泳、玩桨板的身影,不少年轻朋友还会顺手拍几张照片发到社交媒体上,收获一片点赞。

然而,这清凉美好的表象背后,实则暗藏凶险。

前几天,“城市体验官”在北京市水务局和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专家的协助下,做好安全防护措施,在自然河道中开展了一次水流测试。

北护城河两岸风景秀丽,水质清澈,其水流速度的变化会给水中的人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我穿好救生衣,顺着梯子进入河道,此处河水深约95厘米,但此前在岸上观察时并不觉得有这么深。

刚开始测试时,由于上游水闸并未放水,水面十分平静,我可以自由地在河道中穿行;随着水闸放水,水流速度明显加快,站在河道中央,我需要双腿用力、腰腹核心收紧才能保持平衡;而随着放水力度进一步加大,我已完全无法在河道中站立,即便切换为游泳姿势也难以逆水前行,一下被冲到了五六米开外。说实话,那一瞬间的冲击力是我没有想到的,只能手脚并用赶快向岸边挪移,紧紧抓住固定物体后,才将身体稳住。

水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告诉我,千万不可小觑这看似温和的河道,汛期大雨到来前,河道会提前降低水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放水”,这时候水流湍急,市民如果在此游泳、戏水,后果不堪设想。

一旦在亲水游玩时发生危险,该如何正确自救?“体验官”跟着北京蓝天救援队的专业人士学习了一下。

他们告诉我,溺水后最重要的是调整心态,千万不能着急,尽量平复情绪,不要在水中挣扎。因为人体的密度略大于水的密度,在水中越挣扎,身体下沉得越快。

落水者可将头尽量向上倾,将鼻子、嘴露出水面,手脚放松,不要绷紧。同时,保持正常呼吸,如果将足够的空气吸入肺中,能够弥补浮力差,从而使人体漂浮在水面上。此时切忌拍打水面,也不建议大声呼救,因为这样会使体内气体释放,身体会很快下沉。落水者若观察到岸边有人经过,可轻抬胳膊示意。

如果在水流较急的河道落水,这样的自救方法就不适用了,落水者可跟着水流漂浮,并在此过程中迅速抓牢任何可以固定身体的物体,如大树、石头等,等待救援。

“体验官”在水中亲身体验后发现,按照这样的方式,确实可以让自己面朝天空,浮在水面上,但能否长时间漂浮以等待救援,还是非常考验个人的身体及心理素质。像我这样拥有游泳实践基础,且在一些海域中有过游泳和潜水经验的人,在此次溺水自救实验中也觉得并不容易。

为了模拟真实落水者的情况,实验中我穿的是常规衣服和鞋子,这些会增加阻力,让人感觉双腿不自觉地往水中沉。其次,由于没有佩戴泳镜,需要克服水不慎入眼时的恐惧。另外,我还出现了多次被水草缠住脚踝的情况,虽然可以用力挣脱,但也浪费了不少体力,影响漂浮自救。

在这次模拟实验中,我尽量让自己忘掉游泳技巧,也因此真切体会到了落水时的无助感,只能“随波逐流”,尽力维持均匀的呼吸,让自己不要下沉。

由此可见,即便是会游泳的人,也没法儿保证在发生险情时能够绝对安全。汛期水下情况复杂,突发和意外时有发生,我们所掌握的自救技巧,是发生危险时的一道安全防线,但真正能保证安全的,还是要远离这些危险。古人云,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就是这个道理。

记者/裴剑飞、景如月、周博华、李欣侗

编辑/刘梦婕

校对/李立军

运营编辑/刘茜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