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曹媛 深圳报道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联合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支持深圳制造强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这也是,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于7月20日正式挂牌后,出台的首条政策。

《指导意见》提出6个方面、21条政策措施,推动辖内银行保险机构支持深圳制造强市建设。

记者了解到,截至6月末,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监管的银行业总资产13.14万亿元,同比增长9.38%。各项贷款余额9.08万亿元,同比增长8.87%。

其中,6月末,深圳制造业贷款余额1.34万亿元,同比增长26.27%。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占比61.30%,比年初上升3.9个百分点。

聚焦“20+8”产业等重点领域融资需求

《指导意见》首先强调要加大资金投放力度,不断优化信贷结构,重点推动制造业中长期、信用贷款、首贷投放。持续优化内部定价机制,积极向制造业企业合理让利,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

其次,加强重点领域金融服务。聚焦深圳“20+8”产业集群、“专精特新”、科技型制造业企业等市场主体,以及“工业上楼”、绿色发展、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等重点融资需求,加大制造业贷款投放力度。

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披露数据,6月末,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型企业贷款同比分别增长54.53%、35.52%,均大幅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其中,数字经济发展亮眼。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贷款规模突破1万亿元,同比增长22.68%。

银行业逐步完善制造业企业授信体系

在优化调查和审批流程方面,《指导意见》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逐步完善制造业企业授信体系,结合重点制造业企业特征,制定针对性的信用评价模型和风险防控体系。

在完善组织架构方面,《指导意见》鼓励银行机构探索成立制造业金融服务中心,在组织机制、资源配置、信贷审批等方面实施专业化、特色化管理。

在改进考核激励机制方面,《指导意见》提出鼓励制定制造业金融服务考核方案,充分体现对重点领域的支持导向,合理界定尽职认定和免责情形,引导员工勤勉尽职。

在健全风险防控体系方面,提出完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风险防控体系、增强风险防控的科技支撑、严格贷款“三查”、进一步健全联合授信机制防止“过度授信”,加大不良处置力度等意见。

鼓励开发特色化、定制化金融产品

在产品供给方面。《指导意见》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开发符合行业特点的特色化、定制化金融产品,增强“融资+融智”的综合化服务能力,优化贷款期限管理,提高贷款发放效率和服务便利度。

其次,《指导意见》鼓励积极推进供应链金融发展,支持全国性银行通过“一点对全国”等方式,提高上下游企业融资效率;探索以线上为主的供应链融资风控模式,实现对供应链各环节信息的动态掌握。

此外,《指导意见》建议丰富外贸产品,为制造业企业积极开展支付结算、贸易融资、出口信用保险等一体化综合外贸金融服务。

指导保险机构持续强化保险风险保障功能,提高制造业企业的保险覆盖面,积极推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新材料首批次保险、首版次软件质量安全责任保险、网络安全软件产品险。

完善风险分担补偿机制,深化银担合作

《指导意见》还强调要持续完善风险分担机制,深化银担合作,充分发挥政府风险补偿基金作用,完善知识产权融资服务。

深入推动产融信息对接,完善工作机制,建立重点企业“白名单”和重点项目融资信息对接清单,促进产业政策信息、企业经营信息、金融产品信息交流共享,缓解信息不对称。

此外,深入实施“深惠万企 圳在行动”工程,充分发挥金融驿站、深圳金服平台作用,提升制造业综合金融服务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