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也

高考录取季,一些地方奖励优秀考生的新闻不时可以看见。像近日某地拿10万元奖励当地一位考取清华大学的新生。这条新闻发上网络后,受到了众多网友的质疑,考生条件本来不错,如此“锦上添花”的事情实在没有必要。

学生能够考上清华大学,这很不容易,当地通过奖励这种形式来激发学子奋发学习,如此出发点固然有一定的意义,但在如今的社会中已明显不合理。奖励考生并不是不可做,关键是要奖得合适。比如,有的考生家庭比较困难,学生克服困难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对这样的考生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补助,那无疑是“雪中送炭”,并且传递了一种社会的正能量。

前几年,一些地方热衷于炒作“高考状元”,后来相关部门叫停,现在已鲜有这样的事情。在高等教育普及的今天,依旧停留在靠所谓的“状元”来展示成果的做法显然不可取。因此,如何构建一套合理的奖励和补助机制,把有限的财力真正用到急需的地方,对于推进一个地方培育优秀人才来说也是一道考题,回答好这道题目,就不能有任何任性,而要多听各方意见,拿出一个合情合理的举措。

实际上,社会上确实还有少数家庭的考生需要关注和资助。前不久,河北石家庄的一位环卫工妈妈送儿子参加高考的场景令人动容,有位企业老总主动表示愿意资助这位考生。考生并没有接受这份“好意”,但其背后传递的价值观还是值得肯定的。就此而言,当前的社会更需要多一份理性和公平,让教育摆脱不必要的功利性,回归一种自然和宁静的状态。

地方重视培养优秀人才,这是推进教育发展的目标。只有拿出更加务实的举措支持教育,才能让每一个学生享受到真心服务,拥有更多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