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下半年的房地产市场定调来了,可以说是重磅出台!每年7月下旬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被视为决定下半年宏观经济政策方向的关键会议,代表的就是最高层的声音。

看了会议内容,相关表述非常克制,关键词在于【防风险、因城施策、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另外,重新强调了【积极推动城中村改造】。

今天我们只聊房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高频词“房住不炒”,彻底消失了。

1.高频词“房住不炒”,彻底消失了。

“房住不炒”已经名存实亡,人们早就炒不动了。但高层会议出现的“高频词”彻底消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市场信心」

提了,有市场供求关系进行约制,无关大局;不提,反向证明:政策解除,市场恢复自由化。

这对于一二线楼市来说,是一个很好的信号。

2.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2.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这句话很白话了,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到顶后,供需翻转,房地产已经是买方市场,基本面已经发生改变。

“适应新形势”说明在热点时期出台的那些限购限贷政策,现在已经不合时宜,该及时退出了。但这句话主要是针对一二线城市的,其他三四五线城市本来就没有什么调控政策,所以没什么放不放松或退不退出的。

3.城中村改造 盘活改造各类闲置房产

3.城中村改造 盘活改造各类闲置房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城中村改造”在今年四月份政治局会议上就已经被提出,再次强调,可能意味着这项工作在今年下半年,会进行大范围提速推进。

部分人认为“城中村改造”为“棚改2.0”版本,那是真的还没参透上层的意思。“城中村改造”力度可远小于当年“棚改”的全国一起干,要知道,棚改曾一度撬动一轮房价上涨,因为流动性驱动需求释放,最终带来地产牛市,尤其是三四线地产价格超预期上涨。

而且当年的棚改,实施货币化安置政策,通俗点说,央妈是真的在“印钱”救市了。

而这次,并没有类似的政策,会议中明确:

“多渠道筹措改造资金,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懂了吗,两者差太大了,真没钱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城中村改造虽说是上面多条路走不通的无奈之举,但也促进了多方共赢:

第一,扩大内需。带动房产投资及上下游产业链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激励民间投资,促进资金流动。比如,建材市场、租赁收入、停车场、餐饮等。

第二,改善民生。解决部分新市民、青年人的保障性租赁住房问题,增加居民的住房购买需求。

第三,房产证券化。城中村的房子没本,无法进行抵押,但可以通过租赁的市场盘活城市资产,作为业务增项,未来也有更多的资产证券化的空间。

最后,为未来房地产税做好铺垫。目前小产权房最难立法,如果通过城中村改造合法化,将小产权房子作为城市增项,不仅解决了房地产税的问题,也解决了税基等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整体来看,这次会议退出“房住不炒”逻辑,解绑楼市,把核心放在“存量房产”,恢复房地产市场的流动性。大力举债,让政府去消化库存,变相提高人均收入。

地方政府,国企,民间资本三方介入,支持刚需和改善需求,提高信心扭转预期。从力度而言,短期内可能不会对地产行业带来全面复苏,但调控逻辑足够稳健,兼顾了市场需求的同时,又注入了市场流动性和信心。

需要注意的是,城中村改造方案在超大、特大城市展开,将会对三线以下城市的房市形成一定挤压,但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未来还是可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