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记忆承载。欢迎前往关注阅读全文。

我们之前在聊封神第一部影评的时候,说过,除了特效之外的制作堪称精良,但是文戏的逻辑部分大概就是好莱坞水平,给小孩子看的。

那么有读者就问我,如果站在成人视角,怎么去看待纣王的失败。

当然,不是基于历史,就是基于电影,我们仅限于电影的范畴来看看,纣王输在哪里。

答案很简单,组织结构稳定性三要素,分钱,制衡,预期。

你注意,这可不仅限于电影,你放到一个公司的组织架构里看,也是一样一样的。

咱们那些做CEO的读者,看完今天的文章,也可以回过头来审视自己的公司,自己的团队,自己的组织架构。而打工的读者,也可以用来评估自己的老板。

我们先说第一个要素,分钱。

任何一个牵涉到多人团队的游戏,从本质上讲,都是分钱游戏。

怎么分这个钱,分给谁,不分给谁,谁多一点,谁少一点。

电影里面纣王整了一个质子军团,把各路诸侯没有继承权的小儿子们聚集在一起,训练成听命于自己的一支军队。

还把四大伯侯,东伯侯,西伯侯,南伯侯,北伯侯召唤到朝歌,让质子杀死自己的父亲,谁动手,谁就可以继承。

我相信后面还会演纣王杀害忠良,重用小人,各种各样的操作。

结论很简单,他坏,所以他失败,所以我说这是给小孩子看的。

我们站在成年人的视角,并不是谁坏谁失败,而是不同的分钱方式,会影响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你比如诸葛亮写出师表,告诉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

何所谓贤臣?何所谓小人?

其实很简单,能帮你赢的,就叫贤臣,反过来,就叫小人。

你听起来很炸裂对吧?其实就这么回事。

商鞅根本不是什么好人,甚至连好鸟都算不上,你看过商君书,就知道此人激烈奸诈,毫无底线。

问题是,战国处于极度对抗当中,谁能榨取最大的力量,谁才能活下来。

从这个角度讲,商鞅就是贤臣,能帮你活下来的,就是贤臣。

电影中的苏妲己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妖孽,而在于她不够妖孽。

她有一定的能力,比如操控心神,比如狐媚惑主,但是这个能力不够看。

假如苏妲己是三体,她上来一个智子展开,别说姜子牙,连元始天尊都被秒杀,那么苏妲己就是贤臣,反过来,对手盘才是小人。

诸葛亮并不是一个寻章摘句,皓首穷街的书生,他所谓的选拔贤能,贤,是说愿意帮蜀汉,能,是说能够帮蜀汉。

无论贤,还是能,都围绕着赢,诸葛亮不要辩个输赢,他要赢。

如果这时候有个死太监,比如魏忠贤。说他能够提供一万个奥尼尔,或者提供无限量的泡面,那么诸葛亮马上就会跟刘禅说,这个宦官,就是贤臣,你要尊重他,要重用他。

那么反过来,假如这个太监提供不了,他还占据了高位,侵害了其他能人的利益,导致团队核心成员心有怨气,那么这个太监,就成了诸葛亮嘴里的烂屁股。

阴阳人

你套用这套逻辑,去看看纣王的用人,就会发现问题。

纣王得罪的那些,都是实力非常强的,例如西伯侯姬昌,这就是日后的周文王。

而纣王重用的,则力量不够强。

力量够强的人,就叫贤臣,他们像大树一样,坚强挺拔。

力量不够强的人,就叫小人,他们像藤蔓一样,依附于你这个所谓的主公。

如果你身边太多藤蔓,你这棵大树就会被吸走了大部分力量,而与此同时,你把那些强大的大树逼到自己对立面,此消彼长,你就会被一群大树围殴,最终失败。

你去看项羽也是这样的问题,项羽什么能力问题都没有,但是他分钱出了问题。

范增,要授权,他不信任;英布,要重赏,但是钱没给够,对方心凉了;韩信,是个人才,没有起用。

他叔叔项伯这种小人,却一直都没有被他清除。

所以项羽这棵大树再能干,身边缠绕的都是藤蔓,都是消弱他力量的,而不是增强他力量的。

反观刘邦,刘邦这棵树本身不怎么粗壮,可是很会分钱,他知道利益要给谁,要给那些强大且愿意合作的人,这样己方的力量才能变强。

于是刘邦带着一群大树,什么萧何,张良,韩信,把项羽这棵被藤蔓缠绕的巨树,就给砍了。

所以组织结构稳定性三要素里面,分钱是第一要务。

蛋糕分给谁,不分给谁,有讲究。

通常就三个原则,按实力分,按势力分,按能力分。

刘邦的做法就是按实力分,谁帮我揍项羽,谁能帮我揍赢项羽,我分谁。

到了三国时期,曹魏的做法就是按势力分,采纳陈群的九品中正制,你要获得世家大族的支持,什么颍川荀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等等等等。

到了唐朝,太宗站在城门楼上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这就是按能力分。

你读书好,头脑灵活,我就给你好处,这样你就把心思都用在有利于我的事情上,就没功夫和我作对了。

有能力的人都是我的,即便出几个野心家,也不过草寇之流,成不了气候。

所以按实力分,按势力分,按能力分,目的很清晰,就是把牛人聚一起,牛的都是你的,剩下的不牛的,他们也掀不起浪花来。

如果汉,三国,唐,都不按照这个思路走,都像北边某个国家,很多年前干的那事儿。

动不动就把股份人手一份,看着很公平,实际上呢?

实际上这些庸人们前脚拿了股份,后脚就转手低价卖了去换伏特加喝,结果是什么?

就是曹操说的,瞬间就是烽烟四起,不知几人称什么,不知几人称什么。

那么第二个要素是什么?是制衡,是达到平衡。

曹操,有实力,北方都是他打的,有势力,谯郡夏侯氏是他本家,至于能力,更不用说。

可如果没有能够牵制曹操的力量,那最后的结果我们都清楚。

电影里面纣王的基本盘是非常好的。

他自己拥有一支质子军团,东西南北四伯侯里面有两家和他的关系非常铁。

质子军团与诸侯世子之间,是一种潜在的平衡。

四大伯侯里面两家和纣王不对付,两家和纣王很亲密,这又是一种潜在的平衡。

纣王要做的就是小心翼翼的维系这种平衡。

所谓后宫事就是前朝事,皇后的母家是四大伯侯之一,那就得尊重,这和他喜不喜欢这个女人无关。

太子,不仅嫡出,而且背后同样站着母家的力量。

如果纣王上来就同时得罪亲族,他得罪了比干王叔,得罪了外戚,得罪了皇后太子以及背后的伯侯,还得罪了外番,西伯侯。

那这个游戏还玩什么呢?

玩星际我们还知道所谓一挑七,是联合五家打一家,再撕毁一个同盟,联合四家打一家,再撕毁一个同盟,联合三家打一家,直到最后只剩一家。

你见过哪个憨货上来就真的一挑七,自己同时对整张地图开战的?

组织结构稳定性三要素里面最后一个是预期,怎么操控预期。

汉武帝打匈奴,后期明明打不起了,财政上支撑不了了,为什么不能就坡下驴,而非要到临终之前,再改变方向?

答案很简单,预期。

汉武帝时期,所有牛人都在研究什么?研究怎么打匈奴,以及怎么支撑打匈奴。

前者就是围绕卫青,霍去病的这帮进攻性人才,后者就是围绕桑弘羊的这批供需型人才。

学习要不要投入?当然要。不仅仅是金钱的投入,也是时间的投入,精力的投入。

这么多人才,把半生的精力都耗在这件事上,是因为他们知道,做好了,自己有可能立功,有可能升迁,有可能改变命运。

现在你说不玩就不玩了?

玩过游戏没有?游戏厂商想要改变修炼路径,尚且要冒着炸服的风险,为什么?

因为早期玩家已经把技能点按照过去的路径加过了,你让人家那么多天都白打了?

游戏尚且如此,何况打仗这么大事。

汉武帝如果随随便便就不打了,那么这帮人,不去干匈奴,先了。

干他

所以他要用桑弘羊,要继续打匈奴,哪怕大家日子苦苦都不要紧,反正牛人都在自己这里,牛人在,就不会怎么样。

最可怕的不是大家苦苦,最可怕的是牛人们不爽了。

这就是北宋文彦博那句质问,到底是与士大夫,对吧,还是与,对吧,琢磨清楚。

清末慈禧太后取消科举,大趋势是对的,但是很快,这帮白耗了光阴的秀才就愤愤然的那啥了,然后就那啥了。

所以预期很重要。

你把这三点结合起来,会发现纣王一个都没做到。

很多文学作品里面说纣王很牛,力大无穷,英勇无敌,就像后世有很多写隋炀帝优点的作品,对比隋炀帝与李世民,说这俩人很多方面都很相似。

这种写法,都不是写给成年人看的。

如果你只做表面功夫的比较,那二哈和狼也很相似。

但实际上呢?二哈只是笨狗扎了个狼狗的势。

如果你一旦理解了三要素,就会发现纣王也好,隋炀帝也好,他们三要素一个都没有掌握,怎么可能控局?

反观李世民,在这三个领域都是非常老谋深算的。

你光看外表是看不出二哈与狼狗的,你要看它的行为。

在野外,遇到一条河,二哈傻了吧唧的就跳进去,一边欢快的洗澡一边闷头喝水。

狼狗呢?它们再渴,也是用爪子捞起一点水,一边舔,一边警惕地观察着周围。

当老板是一门学问,看老板也是一门学问。

你跟的老板是二哈还是狼狗,并不是看他吹牛的样子有多光鲜,而是通过这三个要素看看他到底成熟了没有。

否则,遇到一个二哈老板,那就白瞎了自己的光阴,只能像亚父范增一样,临了恨恨地撂下一句,庶子,不足与谋。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记忆承载。欢迎前往关注阅读全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