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第二届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暨阿勒泰地区(哈巴河)中医药产业发展研讨会在哈巴河县隆重举办。百家共鸣,共话产业未来。

连日来,200多名国内中医药产业的专家、学者、药企代表观摩了哈巴河县中草药种植基地:甘草、黄芪、板蓝根、红花……目前,全县累计种植中草药17.14万亩。至此,哈巴河县成为实至名归的“中药材种植大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药香镇”里的收成账

眼下,毗邻白桦林风景区的库勒拜镇遍野药香,沁人心脾。

在库勒拜镇中草药种植基地里,几十名工人正热火朝天地进行田间作业,在田垄间查看药材长势。

“我们在库勒拜镇试种了700多亩防风。正常情况下,一亩地可收获200公斤左右,现在,防风(湿货)市场价13元/公斤,粗略估计,一亩地毛收入可达2600多元,700多亩防风即上百万毛收入。”种植户刘喜环喜滋滋地盘算着收成。

中草药采收需要大量用工,周边村民从中觅得致富渠道。“中草药市场行情越来越好,中草药田间作业劳务费也日渐可观,一个成熟工每天可拿到200多元。”劳务经纪人欧阳说。

据悉,这个镇子曾经以牧业为主,村民们多以牧马放羊为生,收入渠道较单一。“如今,我们镇中草药种植面积达5000亩,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劳动力在直接或间接从事与中草药有关的工作,小镇俨然成了‘药香镇’。”库勒拜镇党委委员祝虎说。

在不远处的萨尔塔木乡,加依勒玛乡等乡镇,也都有自己的中草药种植基地,其规模动辄千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配套服务“实打实”

鼓励群众种植中草药,绝对不是一句口号那么简单,还需要相关部门付诸配套行动。

为此,哈巴河县提供了全产业链的“保姆式呵护”。

在种植环节上,提供“真金白银”的支持,为新增种植中草药面积给予资金补贴,同步推进融资贷款降息、财政担保、商业保险全覆盖等举措;在耕种环节上,集中购置中草药移栽和采挖机械租赁给种植户;在技术环节上,组织专家、技术人员对中草药种植户开展培训课,科学种植让药农少走很多弯路。

针对中草药种植户最发愁的销路问题,一条市场绿色通道已豁然开启。

一方面,开启“园区+”高标准建设中草药产业园区,相继引进荣成哈克、惠诚药业、康元生物、华世丹药业、额河堂等公司进驻,建成投用日处理量近百吨的中草药切片加工厂,中草药产业集群发展态势良好;另一方面,伸出“橄榄枝”,县委、县政府多次前往广东、山东、安徽等省份招商引资,与广药集团签订8000亩板蓝根GAP种植基地协议,与山东费县、济宁华能制药等药企签订万亩中草药订单,与山东新时代药业、齐都药业等药企达成万吨中草药采购意向。

从种植基地到生产线之间,已全程实现无缝对接。

政府给予的实打实帮助,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群众的种植信心,带动了群众的种植积极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未来发展谋长远

昔日边疆小城,今朝草药重镇。基于目前的种植情况,哈巴河县编制完成《哈巴河县中草药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0年)》,聚焦“标准化种植、精深化加工、品牌化营销”三大环节,协调推进“八大工程”,计划经过3—5年,初步将哈巴河县建设成为中草药育种育苗、种植、加工、销售的疆内高地。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延伸中草药种植产业链条的工作也在有条不紊推进。

近年来,哈巴河县探索中草药种植和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依托阿克阿热勒村、喀英德阿热勒村等乡村旅游示范村,种植既有观赏价值,又有经济收入的桔梗等中草药,逐步推出系列药膳,展示食疗文化,使乡村旅游与中草药产业深度融合。

天赋资源给予了哈巴河县推广中草药种植的底气,那么,行之有效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是持续拓展中草药种植规模的重要引擎。

接下来,哈巴河县将着手申请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全力推进中国西北道地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力争2025年大宗中草药产量达到10万吨,加快集物流、冷链、电商等为一体的现代化交易中心建设。

沃土生金、草药飘香。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美丽的“额河药谷”正在谱写中药材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文/黄鸟 图/魏紫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