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优”范围为成都市五环路以内区域(龙泉驿区部分以车城大道为界),总面积1264平方公里。“中优”区域是成都市城市核心功能的集中承载区,商务办公、时尚消费和现代服务的主要承载地,以及公共设施、开放平台和文旅资源的主要集聚地。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中优”区域各区严格落实市委“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差异化发展战略,坚持“优功能、优产业、优形态、优空间、优方式”,持续推进“三降两提”。经过三年不懈努力,城市功能全面优化、产业层次全面提高、城市品质全面提升、社区发展治理全面深化,“中优”战略深入人心,高品质高能级生活城区建设成效显著。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成都全面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起步起势加快发展的五年,是成都向新时代第二步战略目标接续奋进的五年。

本规划旨在深入贯彻“一尊重五统筹”城市工作总要求,根据《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制定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关于进一步深入实施“中优”战略建设高品质高能级生活城区的意见》《成都市“中优”区域城市有机更新总体规划》《成都市服务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等编制而成。在对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中优”工作成效充分总结和评估的基础上,阐明了“十四五”期间“中优”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明确了“十四五”期间“中优”工作的主要任务、重点项目以及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为打造高品质高能级生活城区提供重要支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部分总体思路“中优”战略是成都市顺应城镇化转型提质发展、超大城市实施“存量规划”新时代背景,谋取城市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十四五”时期,“中优”区域应以场景营造和片区开发为牵引,加快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积极发展都市工业和现代服务业,打造高品质高能级生活城区。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成就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中优”区域坚持优功能、优产业、优形态、优空间、优方式,认真落实“三降两提”工作要求,取得了巨大成绩。城市功能全面优化。

完成240个非核心功能疏解项目、腾退搬迁土地1.22万亩,疏解产业人口30余万人,减少规划居住人口42万人,人口密度由原来的1.58万人/平方公里降为1.49万人/平方公里,凤凰山露天音乐公园建成投运,凤凰山体育公园、天府艺术公园等重大文体地标加快建设,核心功能逐步增强。产业层次全面提高。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突破万亿元,新经济企业数量达7.6万户,人工智能产业营业收入突破百亿元、关联产业规模超过800亿元,提档升级42个商圈、63个特色商业街区,落户各类首店468家、位列全国第3位。

城市品质全面提升。“两拆一增”拆除公共区域围墙56.9万米、拆除违建182万平方米、植绿增绿1236.8万平方米,建成熊猫绿道等各级绿道2341.6公里,锦江公园、环城生态公园加快成势,9个TOD示范站开工建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主要问题和不足产业发展动能接续不够。“中优”区域产业招引面临空间少、地价高等现实状况,都市工业引领性项目和龙头企业进驻不够,文旅经济、创意经济等新经济业态挖潜不足、培育滞后,传统产业加快疏解、现代产业植入乏力的动能接续问题日益凸现。非核心功能疏解手段有限。面对一些需要跨区、跨部门协调推进的“老大难”问题,可用的政策工具和行政手段有限。特别是商品交易市场产权主体多元,入驻商家多,普遍对补偿安置心理预期较高,部分市场主体涉及军队和中央、省属企业,土地性质复杂,协调难度较大。

部分老旧市场转移到外围区域后吸引力不足,导致人口和商业流量不迁移,后续市场及仓储物流疏解阻力重重。城市更新市场活力不足。社会主体参与城市更新的政策法规还不够系统、程序要求还不够明确、资本进出通道还不够顺畅,开发企业难以按照“规建管运”一体化模式深度参与具体项目,积极性和原动力不足。历史文化价值利用不足。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创新力的大型文创企业,以商业化逻辑创新打造项目还不够,大熊猫、古蜀文化、三国文化、唐文化等天府文化经典IP挖掘创新利用还不够,推进文商旅体融合发展、凝聚新动能塑造新业态的能力亟待提升。

(三)面临形势“中优”区域作为成都的核心功能承载地,既面临着国际国内形势风云变幻对国家中心城市和公园城市建设所构成的风险挑战,也面临着国家战略牵引和城市升级进位所带来的宝贵机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