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0月,著名影评杂志《大众电影》编辑部做了一次公开的社会调查。这次调查很有意思,分别在北京葡萄酒厂、北京大学、北京158中学,召开了青年工人、大学生、中学生的座谈会,了解年轻人的观影心态。谁也没想到的是,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对报纸攻讦《神秘的大佛》鸣不平。大家说:“《神秘的大佛》跟《少林寺》都是正义加武打,为什么一个批,一个捧?”为什么这部电影在当时的口碑为什么如此两极分化?今天白羽就跟大家好好聊一聊

一、时代的选择

80年代初正是红色浪潮褪去,改革开放之初的时间段,电影成了娱乐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部分。彼时,电视机尚未普及,电影系统刚刚大地回春,三、四代导演、编剧刚刚重返单位或担任新职,第五代导演张艺谋、陈凯歌、顾长卫、张建亚、黄建新等人都还在学校学习。

然而,1979年的观影人数高达290亿,人均达到了一年28次,这是后来中国电影再无无法超越的高度。这正是文化产品增长的需求,远远跟不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观影需求的黄金时间段。

可以说,当时的电影业正处于新老交替、青黄不接的时刻。恰在此时,一部名为《神秘的大佛》的电影横空出世,为国产电影市场指出了一个崭新的方向。这部电影跟当时注重内涵,重教育的主流电影完全不同:

它重情节,轻人物;

重打斗,轻思想;

重娱乐,轻文化;

名为武打,实则悬疑。

它居然在无意中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部武打电影、悬疑电影、夺宝电影、流行电影。

这部《神秘的大佛》是张华勋执导的第一部电影,也是他最出色的一部电影。当时的很多学者、影评人都将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归结为里面的武打成分,后来人们才察觉到这部电影的巨大成功,完全是因为它的“反样板戏”叙事策略。

二、大佛的传说

众所周知,在红色浪潮期间,许多珍贵的文化艺术遗产都被划入“封、资、修”的名单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和销毁。四川的乐山大佛也险些遭遇被炸的危险,这样的消息被导演张华勋得知以后,就决定写一个保护文化古迹为题材的电影剧本。

张华勋是四川人,从小就知道乐山大佛的传说。据《唐韦帛嘉州凌云寺大像记》所述:唐朝初年,有一位贵州籍僧人海通云游到此,看到三江汇集处,水流湍急,气象多变,舟船行至此处,常有舟毁人亡的事件发生。

于是,海通和尚发下大宏愿,要结合治水工程,修建一座巨大无比的佛像,压制风水,造福于民。身为一介僧人,靠着四处化缘得来的巨额钱财自然引起了多方势力的觊觎。

特别是嘉州新任的刺史,更是视财如命。他听说海通和尚筹集了大笔钱财便以“未经官府许可,私自动工破坏风水”为由,妄图侵吞这笔佛财。

海通愤怒的说:自目可挖,佛财难得!这就是电影中四次出现“双目可挖,佛财难得”的台词由来。

据说,和尚一手持托盘,一只手决绝的自挖双眼。海通的行为直接把刺史镇住了,他带着手下灰溜溜地逃走了。在电影中,海能法师眼睛被鬼面人挖掉的重要情节,便是由此而来。在凌云山的一座石洞中,还有一个盘膝而坐,手托乘着眼珠的玉盘海通塑像。

在创作剧本和拍摄过程中,张华勋曾经向当地的僧人、群众、船工、文管所长座谈采访,甚至还跑到大渡河边跟当地的船工一起拉纤。

在当地的传说中,还有一个石匠幺哥,为了修建大佛志愿上山,前后三代人,整整九十年没有下过山。这就是电影中,刘晓庆扮演的梦捷和她石匠父亲故事的原型。

凌云山附近的各个山头发现过许多古墓,不少墓穴都被盗过,当地流传着不少勇斗盗墓贼的故事。乐山文管所的同志提供了一条线索,曾经有人在大佛的心窝处取出过铜佛,至今还有修补过的痕迹。于是,导演根据年少时,曾经亲眼见过人们从菩萨佛像中取出经卷的经历,设计成了正义人士们最后成功拿到了金佛

三、神秘的大佛

经典的传说有了,美丽的景色也有了,接下来就是创作故事了。导演张华勋在《我拍摄神秘大佛的前前后后》一文中写到:创作剧本时,国内正在放映《追捕》、《尼罗河上的惨案》等影片,于是我就想着把《神秘的大佛》写成推理悬疑片。

在《神秘的大佛》中,两个怪面人的出现,完全是张华勋借助了川剧的变脸绝技而成。这个设置不仅构成了全片最大的卖点,也是构成情节曲折,形成惊险神秘的关键因素。

按照最初的剧本,应该是有四方势力参与夺宝。他们分别是沙舵爷代表的恶霸势力,翁剑鸣代表的警察势力,海能和尚代表的当地势力,以及加入我党的司徒俊与梦捷。

1980年1月,张华勋、谢洪、祝鸿生、陆寿钧四人在上影厂文学部共同完成了电影剧本的创作,当时的分管领导看了之后觉得不错,给予充分肯定。

按照当时的环境,上海电影制片厂没有答应张华勋执导本片的要求,于是他就将剧本手抄了一份带回北京电影学院制片厂北影厂领导经过讨论,同意将《神秘的大佛》投入拍摄计划,但是要去掉地下党这条线。

1980年3月,摄制组正式成立,开始到四川乐山拍摄外景。司徒俊由张顺胜扮演,梦捷则选定了刘晓庆

谁也没想到,刚开拍半个月就传来电影即将停拍的消息。当时刚刚走出红色浪潮不久,人们精神上留下的阴影是很难立即清除的,一些批评动不动就上纲上线,弄得全剧组人员人心惶惶。

很快,张华勋就接到了电影局领导的电话:“有人对拍这部片子有意见,这不要紧。你们继续拍,哪怕一天拍几个空镜头都不能停”。

不久,上级领导派人到乐山传达了意见,对原剧本中的地下党这条线索从头到尾理了一遍,拍摄工作才得以继续进行。等到7月底,拍摄工作接近尾声时,北影厂的领导司徒慧敏和陈播同志前来摄制组看望大家,并看了拍摄的全部样片。

司徒慧敏给予大家很大的鼓励和支持,同时也指出了一些拍摄不好的地方,要求在胶片充足的条件下再补拍一些镜头。

在电影正式公映之前,摄制组的同志带着样片在四川成都、乐山、北京等地进行试映。为了听取广大观众意见,摄制组还在国家文物管理局、文物出版社、中国佛教协会、北京体育学院、温泉公社召开了观影座谈会。在座谈会上,观众们除了诚恳地指出影片的缺点之外,几乎是一边倒的给与肯定,表示欢迎。

然而,报纸上有些评论认为这部电影“瞎编乱造的情节”“充满了噱头与蹩脚的形象”甚至有要求在其上映之前就要求禁映的。

虽然毁誉参半,《神秘的大佛》还是在全国上映了。上座率之高,观众反响之强烈,大出影评家们的意料。这部影片投资不过十几万元,却发行了近300个拷贝,观影人次达到了八千四百万人次,几乎是场场爆满。这部片子不仅仅在国产片中独占鳌头,甚至可以跟当时的进口片一较高下,已经堪称票房奇迹了。

1985年,张华勋随着中国电影代表团访问欧洲。当时罗马尼亚正在上映《神秘的大佛》,电影院门口贴着巨大的电影海报,该国观众的反应如同国内一样强烈。当翻译为大家介绍眼前的张华勋就是该片导演时,许多罗马尼亚人民都竖起了大拇指,并要求签名留念。据悉,《神秘的大佛》的票房收入,已经超过了罗马尼亚放映其他电影的总和。那么,这部电影的武打动作是怎么来的,这部电影幕后还有哪些趣闻?我们下期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