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发生原因与特点

1、1~6岁幼儿意外中毒发生率较高,这与该年龄段儿童活动范围大、缺乏判断力,可自行进食等因素有关,误食药品、毒菌、野果、煤油等重度患儿均在这一年龄段内。由于儿童无知好奇,不能识别有毒与无毒物质,在家长不注意的情况下易误服口感好的药物,外观诱人的彩色鼠药,用饮料瓶存放的农药、煤油等有毒物质。

2、造成1岁以下婴幼儿中毒的原因主要是医源性药物中毒,由家长和一些小诊所的医务人员缺乏儿童用药常识或疏忽所致。家长因粗心没看清楚医嘱或药物说明书,而错喂或喂药过量造成中毒。一些私人诊所由于缺乏儿科专业知识,在没掌握儿童用药特点及剂量的情况下就乱给孩子用药等。

2、发生原因与特点

1.急性中毒多见于6岁以下儿童,由于发病后不能提供准确病史及毒物误服量,给临床诊断带来诸多困难。

2.起病前常常没有任何症状,病情急,病前无感染征象,也没有抽搐、昏迷病史。

3.突然起病,症状或体征无法用一种疾病解释,病史与临床表现不一致;病情进行性发展到昏迷、抽搐。

4.通常伴有一定程度的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或腹痛等;也可伴随一定程度的发热,所以很容易误诊为传染病。

5.集体同时或先后发病,临床表现相似。

6.存在下述情况时注意中毒的可能:多器官、系统受累,突然意识改变,但无法做出明确的诊断;经过“认为是有效的治疗”,未收到应有的效果。

7.患儿存在某种中毒的可疑迹象。

3、儿童意外中毒防治对策

1、树立预防第一的思想。为防止儿童发生意外中毒,家长存放药品及有毒物品要当心,尽量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尤其是使用灭鼠、灭蝇、灭虫药、农药时要注意安全。对这类物品的存放应特别小心。家用化学品均要储存在原来的包装容器中,不能用饮料瓶、饼干盒、糖果罐存放消毒剂、清洁剂、杀虫剂等。

2、家长不要擅自给药。给孩子喂药要严格遵守医嘱或药物说明书;医务工作者在给患儿治疗时要严格做好查对工作,认真计算不同小儿的用药剂量,细心核对,耐心向家长说明用法和剂量。

3、加强健康教育

①学龄前儿童应该专人看护,在幼儿园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加强对留守儿童日常生活的有效监护,创造安全的生活学习环境,预防各类中毒的发生。

②医疗机构可在社区开设健康教育及急救知识普及课程,特别是对一些文化程度低的人员,更要加大力度宣传安全用药常识。对基层医务人员的儿科专业知识及儿童安全用药知识进行培训,让其掌握儿童用药安全。

③加强对农药、灭鼠药、剧毒药及儿童不宜药物的管理及宣传,向家长讲解预防中毒的知识,告知剧毒药应妥善保管,避免儿童接触。

④家长教育孩子不能乱吃东西,吃药一定要听医生的,更不能吃一些看上去颜色鲜亮的、类似糖丸一样的东西。

4.加强管理

药政、医政部门应进一步规范药物及有毒物品的管理工作,加强对小诊所的管理,严格规范小诊所用药,从源头上杜绝医源性意外中毒的发生。

对农药、灭鼠药、剧毒药严格按监控规章执行;毒饵投放地区应严加防范;对喷酒过农药的蔬菜、瓜果须经过规定时间后方可采食,被农药污染的用具必须彻底清洗后才作他用。

5.建立区域性紧急救援体系

儿童一旦发生意外中毒,家长应立即将孩子送至正规医疗机构。开展有效救治和保证急诊绿色通道畅通;建立和完善技术先进的医疗、救护资源;加强新型解毒剂的研究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