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和现代一样都存在经济活动,若是想要交易,就必须拥有货币,而古代最为常见的货币就是“铜钱”,但不管哪个朝代的铜钱,几乎都有同一个特征“外圆内方”,究竟为什么要这么做?背后有什么含义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钱币铸造工艺大致经历了3个时期,包含平板范竖式浇铸法(范铸法)、叠铸法以及母钱翻砂,其中范铸法是从结构简单的青铜兵器、工具和农具等的铸造工艺中继承而来,先制作“模”,再透过模制作“范”,最后再以范制作铸件;叠铸法则是将多个范叠合而成,可以一次制作多个铸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母钱翻砂的工艺出现在隋唐时期,明朝科学家宋应星所写的《天工开物》中描述,其制作方法是由工匠将沙子掏好后铺在沙盒之中,接着按压母钱,在里面留下一个个印子,之后将母钱取出放到别的沙盒中,等到所有沙盒都完成后,就会将它们层层堆叠、绑在一起,放进统一的容器内,从浇注口灌入铜水,铜水就会顺着刚刚留下的印子凹槽往下流,最终流成类似于一棵树的形状,因此又被称作“摇钱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后再用剪刀把铜钱一枚枚剪下,串在木棍上打磨,因此铜钱中间的洞是为了方便工匠打磨,若是没有洞,他们就只能一个个打磨,效率会非常缓慢;另外,如果中间的洞是圆形的,串在木棍上打磨的时候,铜钱就会不断转动,造成工作困难,因此才会制作成方形的洞,好让木棍刚好被卡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