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政新微评

移花接木类谣言的套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媒介传播的谣言,具有夸大其词、断章取义、歪曲事实、移花接木等特点,特别是虚实结合,真假参半的内容,其更加真伪难辨、蛊惑性强,更易获得关注、加速传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

看清移花接木类谣言的

常见套路很重要

01.

改造核心信息

对于时间、地点、人物身份彼此关系等核心信息进行改造,过往旧闻变成刚刚的新鲜事,外埠的变成本地的,年轻人变成或老或幼,陌生人间的偶发冲突变成感情纠葛……这种信息改造可以信手拈来,但原始信息的改动,则让事件的话题性大幅增加。

如:2023年4月,重庆市九龙坡区李某为博取关注,在网络平台上传一段2018年某地公交车坠江视频,并捏造“事发地为巴南李家沱二桥”“又一幕悲剧出现”等谣言信息,误导不明群众,扰乱公共秩序,造成不良社会影响。李某对其违法行为供认不讳,当地公安机关已依法对李某处以行政处罚。

强行狗尾续貂

02.

过程与结果的拼接,明明现实中是顺理成章的A结局,只要改成匪夷所思的B结局,或者是未完待续的C结局,故事就成了事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篡改通报内容

对官方通报进行PS,只要把官方通报内容中的核心语句加以改动,意思就大相径庭,对于官方通报的质疑也随之加剧。

替代事主声明

04.

对事主态度的编造,原本事主未再发声,或者是表达了接受认同态度,但只要把没说过的话安放在事主身上,或者是把前期和后期的发声顺序进行调换,就呈现出事主的情绪化表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5.

假借媒体招牌

引用“权威”媒体评论,把某媒体对A事件的评论放在B事件上,或者是把某些自媒体的言论装扮成主流媒体的声音,这种假借媒体影响力造谣的目的就能实现。

编排“专家”观点

06.

或把某领域专家对其他事件的分析评点搬运嫁接过来,或者干脆找个名气大的专家,替人家编排一段发言,甚至附上不知哪里找来的鉴定结论和意见等当成佐证材料。事实是真的,点评是假的,这种方法是带偏节奏的重要手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7.

视频加料混剪

利用视频化手段,将少量现场视频与网络上未知来源的视频进行剪辑,注一句视频来源网络就万事大吉,让观者误以为都是现场真实情形,殊不知其中可能还有影视剧的镜头。此外,利用原视频但配发杜撰文字或解说,也是视频造谣的基本手段。这种“有图有真相”的误导,借助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新传播形态传播更快,危害更大。

如7月21日,上海辟谣平台发现网传一段地铁车厢大水漫灌的画面被指发生在上海,对此,上海地铁回应表示,上海轨道交通全网络车站均未出现雨水倒灌的情况,圈群中有传上海地铁车站进水的视频,经查,该视频并非发生在上海。这种视频加工就是通过真假视频混剪,混淆视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胡乱解读分析

08.

对某地出台的某项工作措施,过度甚至是肆意解读,让本来的政策或措施本意被曲解歪曲,并由此带来不良影响。如 《中央网信办依法查处杜撰、歪解公共政策的造谣传谣账号》文章中通报的,关于“不同人群使用不同颜色社保卡”谣言,就是此类胡乱解读。网上流传“社保卡有四种颜色”的所谓科普帖,称不同颜色针对不同人群,功能也不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澄清,个别地方在发行一代社保卡时,为了方便儿童、老人、在职人员等不同群体使用社保卡,曾经区分颜色。目前全国统一的社保卡已经发行到第三代,社保卡只有一种,没有不同颜色及功能。

09.

制造情绪对立

通过事件中的人物关系身份差异等,挑动如性别、职业、收入、地域的对立话题,利用公众的焦虑、宣泄、同情弱者、围观猎奇等心理,搬运加工、二次创作、东拼西凑、张冠李戴,把虚化事实,放大情绪。

如有短视频账号发布的“小女孩捡瓶子卖钱挣学费”谣言,直接刺痛观者的心理,但却是摆拍出的场景。经查,该小女孩系被利诱拍摄,实际上学校已免除该女孩学杂费、教科书费和作业本费,提供免费营养午餐并补助生活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福尔猫斯

一个不愿露脸的业内人士,告诉你舆情后面的可能有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