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美国向乌克兰提供集束弹药及乌军在战场使用集束弹药以来,外界纷纷对这种弹药表现出浓厚兴趣,以至于有种思维也在逐渐蔓延,即集束弹药是万能的,不管是兵员、装甲、工事等目标,在集束弹药面前都会化为蝼蚁,但事实恐怕恰恰与此相反!此外,美国向乌克兰提供集束弹药一事,曾被大批欧洲盟友予以批评,纷纷怒斥美国此举系不负责之举,那么这背后,又藏着哪些故事呢?本文试着从这两个角度展开分析。

1.集束弹药有何优缺点?

集束弹药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快速覆盖大片区域,大量杀伤敌方步兵和软目标,同时对装甲目标也有一定的毁伤作用。以美军M26型无制导火箭弹为例,一辆M270多管火箭炮可以在60秒内发射全部12枚227毫米火箭弹,用7728颗子弹药覆盖一块面积达到24公顷的区域!

■集束弹药炮弹(左)、带有触发引信的单体高爆弹(中)和带有空爆引信的高爆弹(右)打击覆盖效果的对比示意图。

如果不使用集束弹药,炮兵要达到相同的火力覆盖效果,就需要调动更多的火炮,发射更多的炮弹,花费更长的时间。敌军在遭遇首轮炮击后,不会还傻傻地等在原地,会立即转移阵地或进行躲避,也会迅速组织己方炮兵进行火力反制,无论哪种情况都会严重影响作战效果。

一次性倾泻大量子弹药并覆盖广大面积的特性使得集束弹药特别适合打击敌方集结地、攻击队形等密集型目标,而且子弹药可以落入敌方战壕内爆炸,比空爆弹药更有效力,对于目前正依托战壕工事进行防御的俄军而言,其威胁不言而喻。

■越战时期,北越的一个SA-2地对空导弹发射阵地有一大半都被美国空军F-105“雷公”战斗机投掷的集束炸弹所覆盖。

根据美军对越战时期使用集束弹药的相关统计研究,在使用普通炮弹时,消灭一个敌方士兵分别需要消耗31.6发105毫米炮弹、13.6发155毫米炮弹和16.6发203毫米炮弹。但是,换成集束弹药后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每消灭一个敌方士兵分别只需要消耗2发105毫米炮弹、1.7发155毫米炮弹和0.8发203毫米炮弹,杀伤效率成倍提升。

尽管使用集束弹药的炮弹价格比普通炮弹贵了好几倍,但战场杀伤的费效比仍然高出不少。(美军所使用的155毫米M795标准高爆炮弹的价格约为820美元/发,没查到M483A1炮弹单价,但估计在2000~3000美元左右,有了解的朋友可以在留言区告知,非常感谢!)

以色列军事工业集团所做的集束弹药(左)和常规高爆弹(右)覆盖效果的对比情况。

美国援助集束弹药可以为乌军带来不少好处,可以使用少量的炮弹就能达到过去多数普通炮弹的杀伤效果,减缓了炮管磨损速度,降低更换炮管的频率,这些都能明显减轻乌军后勤压力,使乌军持续进行攻势作战时更有底气。

但这些都还不是最主要的。因为美国的集束弹药一直都在那里,为何直到现在才提供?这是因为只有集束弹药才能弥补乌军长期存在的巨大炮弹数量缺口,而且这个缺口在当前乌军组织进攻时显得更加致命。

西方要想提升炮弹产能满足俄乌战场需求绝非一日之功,而据估计美军库存的DPICM集束弹药有近300万枚之多,这样就能至少部分解决乌军在进攻中所遇到的“燃眉之急”,帮助他们度过暂时的“炮弹荒”。

■没有空中优势,乌军的进攻还得依靠地面火炮来开路。

但是,集束弹药的作用也就仅限于此,它们并不是现在才出现在俄乌战场上,因此不要奢望它们能够给战局带来立竿见影的影响,那太不现实了。

另一方面,集束弹药当然也有不足之处。将一枚炮弹变为数十枚子弹药,覆盖的面积固然增大了许多,但每枚子弹药的爆炸威力也必然变弱了很多,使其不适合用来打击坚固目标。而且,虽然子弹药号称是反人员/装甲双重用途,但要想彻底使一辆坦克失去战斗力,可能需要命中多枚子弹药,另外,对于具备顶部防护设施的坦克和步兵战车来说,子弹药的攻击效果远没有那么理想。

■集束弹药对增加了顶部防护的装甲车辆的打击效果就没有那么理想了。

不过,这些也都不是最主要的。集束弹药最大的问题是它的“哑弹率”。也就是说,集束弹药所撒布出来的子弹药,有一部分将不会按要求爆炸,而且根据不同的弹药类型和战场情况,哑弹率可能会达到40%,甚至更高的比例,哪怕是那些设计有自毁机制的子弹药,情况也没有明显的改观。因此,美国五角大楼新闻秘书帕特里克·莱德准将所说的,将向乌克兰提供哑弹率不高于2.35%的集束弹药的说法并不可信。

美国陆军在2016年的一份简报中讨论了有关集束弹药的问题,从中可以看到,使用改装后的自毁引信仍然无法达到五角大楼当时的可靠性目标。

这些没有爆炸的子弹药,首先是会对己方的行动造成限制,在敌方撤退以后也不敢轻易进入使用过集束弹药的地区。在海湾战争中,这种情况曾经使不少美军指挥官在使用集束弹药时变得顾虑重重。

其次是这些未爆弹药的影响可能会在战争结束之后一直持续很多年,对平民特别是儿童造成很大危险,因为儿童往往会把这些“小玩意儿”当成玩具拿在手上玩耍,无意间触发爆炸,造成人间惨剧

2014年10月11日拍摄的一次集束弹药攻击后所遗留的很多没有爆炸的9N235子弹药哑弹。

以越南战争为例,在1964年至1973年期间,美军在老挝东北部的川圹省境内倾泻了大约2.6亿枚集束子弹药,使之成为地球上遭受轰炸最严重的地区,其中约有8000万枚子弹药在当时没有爆炸,按此计算哑弹率超过30%。截至2009年,老挝每年都有超过100人因越战时期遗留下来的未爆集束弹药和其他爆炸物而死伤。

■美国在越战时期所使用的BLU-3集束炸弹。

人们在战后用于清理这些未爆炸的子弹药所付出的成本和人员损失,往往要远高于在战争中使用它们所带来的那点收益,使用集束弹药越来越成为一件在经济上和道义上都不划算的行为。

残留在老挝的未爆炸集束弹药,可能是BLU-26型子弹药。

7月10日,柬埔寨首相洪森以自己国家的情况为例告诫乌克兰说,“如果在被俄罗斯占领的土地上使用集束弹药,这将是乌克兰人持续很多年或长达100年的最大危险。”

2.《集束弹药公约》有何约束力?

正是由于集束弹药的恶劣后果,部分国家开始行动起来,试图在全球范围内限制这种武器。2006年6月,比利时成为第一个颁布集束弹药禁令的国家,奥地利随后于2007年12月跟进。2007年2月22日至23日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了关于集束弹药问题的国际会议,有49个国家参会,由此启动了旨在禁止集束弹药的“奥斯陆进程”。

2008年5月30日,各国代表在都柏林外交会议上为《集束弹药公约》的通过而鼓掌庆祝。

2007年5月,“奥斯陆进程”的后续会议在秘鲁首都利马召开,约有70个国家讨论了集束弹药相关条约的大纲。之后又于2007年12月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和2008年2月在新西兰首都惠灵顿连续召开会议,超过80个国家通过一项支持对集束弹药相关公约草案进行谈判的声明。

2008年5月,约有120个国家签署了《惠灵顿宣言》,并参加了5月19日至30日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举行的外交会议。会议结束时,有107个国家同意通过《集束弹药公约》,禁止集束弹药。该公约于2008年12月2日至4日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开放签署,共有94个国家进行了签署。

《集束弹药公约》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的签署仪式。

2010年2月16日,布基纳法索成为第30个交存《集束弹药公约》批准书的国家,这意味着公约生效所需的批准国家数量已经达到。该条约从2010年8月1日起,对所有批准国产生法律效力。截至目前,共有123个国家加入《集束弹药公约》,其中包括111个缔约国和12个签署国。

目前全球范围内加入《集束弹药公约》的国家和地区分布情况,紫色为缔约国,浅紫色为签署国。

《集束弹药公约》禁止储存、使用和转移几乎所有现存的集束弹药,但在具体规定方面也留下了口子,以下种类的集束弹药不在公约限制范围之内:

1.爆炸性子弹药少于10枚;2.每枚子弹药的重量低于4千克;3.设计用于探测和攻击单一目标;4.配备自毁装置或5.具有自失效功能。

尽管如此,包括美国、俄罗斯在内的世界主要军事大国均未加入该公约,乌克兰也未加入。因此,无法从《集束弹药公约》的角度指责上述国家对于集束弹药的使用。

■美国空军B-1B“枪骑兵”战略轰炸机正在投掷CBU集束炸弹。

但是,美国的大部分欧洲盟友都是《集束弹药公约》的缔约国,所以在向乌克兰提供集束弹药的问题上,美国也不得不仔细考虑这些盟友的感受和态度。

3. 结语

■遗留在乌克兰哈尔科夫州杜波夫地区的一枚集束弹药弹壳

硬币的正反两面,意味着敌我双方永远不会一直占据着优势与先手,这句话,在集束弹药领域可谓是体现得淋漓尽致,乌克兰终将为肆意使用集束弹药的行径付出代价,但需要指出,道德天平的另一端,却是这个国家为了维护领土完整与国家主权才不得已使用集束炸弹,因此需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作为幕后黑手的美国,在奉行因果论者的眼中,势必会因集束弹药而遭到反应,但事实却正好与此相反,就如同这集束弹药与相关条约一样,充满着无尽的“黑色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