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涉及药械全链条的医疗反腐风暴正席卷而来。

反腐高压触达企业,销售费用被严查

7月31日,A股医药板块全线下跌。其中仿制药指数2.76%领跌,医疗器械精选指数、疫苗指数跌超2%,血液制品指数、中药精选指数、体外诊断指数等跌超1%。

8月2日盘中,港股19家医药类AH股悉数下跌。其中半数跌幅超过3%,其中荣昌生物领跌超13%。根据最新财报,2022年荣昌生物的销售费用高达4.41亿元,占全年营收的57.4%。而2023年一季度荣昌生物的销售费用高达1.58亿元,而同期公司总营收也不过1.68亿元。

7月28日,纪检监察机关配合开展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动员部署视频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要以监督的外部推力激发履行主体责任的内生动力,深入开展医药行业全领域、全链条、全覆盖的系统治理。加大执纪执法力度,紧盯领导干部和关键岗位人员,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集中力量查处一批医药领域腐败案件,形成声势震慑。

现阶段,医药反腐高压已经“烧”到了企业端,仅在7月就有两家医疗行业上市公司董事长被留置,更有企业自揭“医院拜访”费。

7月30日晚,赛伦生物公告,公司于7月29日收到实际控制人之一、董事长、法定代表人范志和家属的通知,其于7月29日收到上海市监察委员会签发的《留置通知书》和《立案通知书》,范志和因涉嫌职务犯罪被实施留置并立案调查;截至公告披露日,公司尚未知悉立案调查的进展及结论。

7月3日,卫宁健康公告,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周炜7月1日被实施留置措施。7月5日,卫宁健康发布公告回应:公司于2023 年 7 月 5 日收到茂名市监察委员会的《立案通知书》和《留置通知书》, 周炜先生因涉嫌行贿罪被立案调查及实施留置。

日前,科创板拟IPO企业长风药业长风药业公布了医院拜访费,引发市场关注。招股书显示,长风药业的医院拜访费从2021年的0.03亿元激增至2022年的0.24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医疗反腐高压态势下,IPO领域也加强了核查力度,销售费用是核查重点。

日前,上交所在最新一期的《审核动态》要求中介机构严格核查拟IPO的医药企业的销售费用,并就此提出了四大核查要点。《审核动态》显示,中介机构应当从推广活动开展的合法合规性、所涉各项费用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相关内控制度的有效性以及推广服务商同发行人等是否存在潜在关联关系等角度,对医药企业销售费用进行核查。

此外,北交所在最新一期《审核动态》中也提示了对医药企业IPO过程中销售费用的四大关注要点:一是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有效;二是异常推广商相关业务发生是否真实合理;三是发行人的资金流水是否异常;四是中介机构是否获得充分的外部证据证明相关方不存在贿赂行为。

多个学术会议暂停,未备案医药代表不得入院

“医药领域的商业贿赂往往跟专业化、个性化的医疗行为相挂钩,因此更隐蔽,查处起来难度较大。如企业以赞助科研经费、学术会议费等名义,进行不法利益输送;在医药购销环节给付医院工作人员回扣;通过生产环节虚抬药品价格、流通环节虚假交易等方式套取资金进行贿赂。”

8月1日,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展曙光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对于这类医药领域腐败案件,最终的处罚都是落在个人的身上,无法真正打击到最终的获益方,如今在监管部门的大力督促和整改下,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根据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最新消息,目前多个学术会议宣布暂停。伴随着医改深入,反腐手段也变得越来越精细化。

7月14日,江西卫健委发布《关于开展全省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自查自纠工作的通知》。附件所带的《全省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自查自纠问题清单及防范措施汇总表》提供了六大类32项重点问题,如违规收取讲课费、违规接受捐赠、强行索取赞助等,以供自查自纠。

前段时间,业内流传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深入开展不合理取酬专项清退工作实施方案》内容提出,在7月17日—7月31日这个时间段内,全医务人员主动清退2018年至2023年5月以来所收受的讲课费、培训费、研讨费等不合理报酬,重点针对在与企业合作交往过程中,收受医疗器械药品、试剂等生产、经营企业或人员以各种名义、形式给予的钱物等“红包”回扣问题。

近日,另有一份《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关于召开全省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视频会议的通知》在网上流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悉,目前浙江省内多家医院已经开始自查。

除了清退医生的不合理收入外,多家医院还相继发出禁令,不接待没有备案的医药代表。

例如,广西崇左市人民医院发布的《关于医药代表拜访医务人员的公告》,明确提出医药代表首次违反相关规定的,将停止采购和使用该代表代理的医药产品3个月;再次违反的将该医药代表及其企业列入医院黑名单,禁止其五年内在医院业务活动,同时“黑名单”还将实时上报上级纪委和卫生健康行政部门。

国家会议频开,医疗反腐规格升级

数月以来,国家层面接连发布多份文件并召开相关会议。多重信号显示,一场覆盖医药行业全领域的系统治理已经到来。

7月28日,纪检监察机关配合开展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动员部署视频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深入开展医药行业全领域、全链条、全覆盖的系统治理。

7月21日,据国家卫健委官网消息,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教育部、公安部、审计署、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国家药监局,联合召开视频会议,部署开展为期1年的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

会议强调,针对医药领域生产、供应、销售、使用、报销等重点环节和“关键少数”,深入开展医药行业全领域、全链条、全覆盖的系统治理,进一步形成高压态势,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7月15日,国家医保局、财政部、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局发布《关于开展2023年医疗保障基金飞行检查工作的通知》。官方发布的政策解读中提到,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呈现出手段更趋隐蔽并和医疗腐败交织的特点”。

按照计划,2023年8月-2023 年12月期间将实现对全国31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覆盖检查。此外,针对飞行检查发现的典型突出问题,将有效结合专项整治、日常监管等多种方式在本省域范围内开展集中整治。

5月10日,国家卫健委官网发布《关于印发2023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的通知》。虽然该项工作已经开展数年,但是今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部际联席工作机制成员单位调整,由原来的9个部门增加到14个部门,涉及医疗机构、医药企业监管的相关部门全部纳入了机制。

器械腐败案件比例高,严查关键环节、人员

在此轮医药腐败集中整治中,器械行业中尤其是设备定制式招标、耗材回扣等问题,也是稽查重点。

据财经大健康报道,中国卫生法学会副会长、国家卫健委医疗领域反腐课题专家郑雪倩表示,通过梳理2013年—2022年的2900多例医药领域的行贿受贿类案件的刑事判决书,案例显示,医疗器械领域的腐败案件最多,占比达到40%;其次是药品领域,占比约30%。医疗耗材近20%,还有一些和医保基金、医院基建相关的案件。

从受贿案件显示的关键环节来看,决策环节的行为占比达到40%,医械使用环节的受贿将近36%,采购环节占到10%。从关键部门来看,行政管理部门占到49%,临床科室占比17%,医技科室占比11%,后勤系统占到13%。从职位来看,正职的领导受贿占到30%,副职占到11%,中层干部40.57%。

今年以来,中纪委官网已经数次发文,揭露设备招采中的“定制式招标”问题。7月23日,中纪委官网发布题为《医疗领域腐败和不正之风 | “定制式”招投标》的动画视频,其中指出,在医疗领域,个别党员干部把公开招标当成权力寻租的“遮羞布”,通过“量身定做”采购标准,隐形决定中标供货商,并收取巨额好处费,上演着一手买设备,一手收回扣的腐败交易丑剧,这种定制式招投标行为终将受到严肃查处。

耗材方面,《2023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医保基金规范管理及使用。聚焦重点科室、重点领域、重点监控药品和医保结算费用排名靠前的药品耗材,规范医保基金管理使用。

在集中整治之下,器械行业的灰色空间即将加剧收缩,产品销售推广的规范化迫在眉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