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讯(记者 芮扬 通讯员 李宁博 张苗苗)城关镇六营村位于凤翔区城东3公里,有“中国泥塑第一村”的美称,六营泥塑更是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全村11个村民小组,833户,3330口人,党员118名。2023年,村党支部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紧紧抓住“党员干部受教育、人民群众得实惠”这一主线,将远程教育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重点来抓,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突出学用结合。今年以来,六营村远程教育站点共播放学习课程20余场次,受益党员干部群众达到700余人,形成党员带头学、群众积极学的良好氛围。

着力打造一流“远教”平台。一是优化硬件设施。从整合和优化配置各类资源入手,大力加强远程教育基础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办公场所,积极筹措资金,配齐电脑、投影仪、桌、椅等基础设施,筑牢党员干部学习阵地。二是健全规章制度。在远教站点设置规范、美观的制度牌和公开栏,张贴远程教育每月学习通知,公开管理制度,确定每月5日、20日为固定学习日,严格按照规定操作流程开展工作,组织和指导党员干部群众开展学习。三是投入人力资源。确定两名管理员,对“远教”平台的日常运营实行AB岗轮换管理,负责远教设备日常维护,常态化开展远教节目接收和播放、管理平台建设、各类活动组织、资料档案整理和教学信息收集反馈等,以确保远教平台保持最佳的运行状态。

着力提升一流“远教”质量。坚持学用结合,从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等关键环节入手,科学制定计划,切实抓好各项工作措施的组织落实,致力提高远程教育质效。一是调动党员干群积极性。努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把单一的党员教育学习拓展到全民教育,包括青年团员、普通群众、外来人员均可参加学习,有力拓展了远教的受惠群体,扩大了远教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提升了远教在普及型教育和个性化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二是增强教学内容针对性。灵活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模式,对干部,注重政策法规、权利义务等内容教育,提高为民办事和服务群众工作能力;对党员,注重党建知识、政治理论、实用技术等内容教育,增强党性观念、先锋意识,提高致富带富能力;对群众,注重农业科技、技术技能、传统美德与健康生活方式等教育,提高现代生产生活观念。三是提升教育形式灵活性。努力在教育形式的创新上做好文章,把集中学、分散学、活动中学和送教上门有机结合,使定时、定点的固定教学拓展到长期、流动的开放教学,以实现远教成效的最大化。

远程教育的长期坚持,使村班子、党员队伍以及村民群众学到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增强了能力,更好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一是小泥塑成就大产业,让村民富起来。六营村坚持走“小泥塑大产业”发展之路,发动优秀传承人进行工艺提升,打造出年产60万件泥塑的省级产业示范基地,不断走向规模化、产业化。实施“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成立泥塑专业合作社,吸纳上千名群众从事泥塑生产销售,实现产值4200万元。泥塑产业从单打独斗转为抱团发展,小泥塑已真正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大产业。二是小乡村成为大景区,让旅游火起来。按照“一园两环七大功能区”的规划布局,建成泥塑一条街、泥塑广场为一体的中国泥塑文化园。投资1.2亿元建设雍锦原“书记项目”,打造集“旅游、研学、休闲、美食”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建成中国泥塑体验园,吸纳15名非遗传承人入驻担任讲师,持续打造研学旅游、沉浸式体验游。先后承办全国泥塑绝活大赛、宝鸡市文化艺术节等大型活动,年接待游客150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突破3000万元,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入选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三是小举措撬动大治理,让幸福跑起来。六营村以“提升村民幸福感”为着力点,建设凤翔区党员教育广场,修缮古戏楼,修建文化墙,实现小阵地释放大能量。建立了“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三级网格模式,为村民提供家门口优质服务。发挥“一约四会”作用,将文明乡风、平安建设融入基层治理,群众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得到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