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夏萌,北京安贞医院营养科主任
关于肥胖这个问题,很多人都觉得是吃肉、鱼、奶导致的,很少考虑到主食的问题。其实,从每种营养素在人体内的转化过程这个角度来思考一下,就很清晰了。
食物中的脂肪和蛋白质在人体内转化为细胞的结构成分,而碳水化合物呢?直接转化为能量成分,过多的部分就会以脂肪的形式存起来。
很多人看到这儿肯定要纳闷了,碳水化合物进入人体后,怎么就变成脂肪了呢?
碳水化合物进入人体后,分解变成葡萄糖。葡萄糖经过胃肠道黏膜吸收后进入肝脏,在肝脏内被磷酸化(生成“葡萄糖-6-磷酸”,这样的葡萄糖就不能再逸出肝细胞),“固定”在肝细胞内接受进一步处理,形成三部分能量:一部分葡萄糖肝脏留下来为自己的细胞提供能量;另一部分葡萄糖在肝细胞胞液中合成糖原,给肝脏自己和人体其他器官留下一些储存以备随时调用,尤其在空腹时调动出来调节血糖;最后一部分葡萄糖合成脂肪(甘油三酯),以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的形式输出到血液中,并运至脂肪组织储存。

走最后一条路的葡萄糖非常多,在理论上可以是无限多。也就是说,不论你吃多少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为葡萄糖),前两种途径的葡萄糖用量满足后,其余都可以用于合成脂肪。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胖人胖得出奇,甚至躺在床上不能下地,仔细看看他们的饮食,往往是面包、饮料摄入太多。
我们抽血化验中有一项是“甘油三酯”,这项指标测量的就是这些移动中的脂肪,代表了葡萄糖转化成脂肪的状态,而并不是我们通常以为吃大鱼大肉的结果。
此外,葡萄糖不仅能提供合成脂肪的几乎全部原料,还能增强各种合成脂肪有关的酶活性,使脂肪合成增加。
所以,你吃的碳水化合物越多,合成的脂肪越多;主食吃得越多,人就会越胖。

在中国居民的膳食中,水果一般是作为零食和甜品来吃的。很多人认为它是造成肥胖和糖尿病的祸首,敬而远之。这样的观念影响了人们对水果健康价值的正确认识,降低了人们摄取水果的积极性,导致膳食中的水果摄入量不够。
水果不是可有可无的零食,相反,它对我们的健康和疾病预防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由于维生素C在体内代谢速度很快,因此最好“每天必吃”水果。
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里有一个食物餐盘,里面有4种成分,意思是这4种成分在一餐当中都要吃,包括谷薯类、蔬菜类、鱼肉蛋豆类和水果类,也就是说水果要参与到正餐当中去。
如果有人喜欢把水果当零食也不是不可以,这个零食健康,总比吃面包、饼干,喝饮料要好得多。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一次不要吃太多,另外要适当减少正餐中粮食的摄入量。
为什么呢?因为水果中的果糖也是碳水化合物,可以和米面相互交换,比如400克苹果与50克米面里的碳水化合物差不多,所以如果吃了两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大约400克)就可以少吃50克米面。
在中国人的膳食消费习惯中,喜欢饭后吃水果,水果当成饭后甜品。比如大家在外面聚餐,酒足饭饱之后服务员又端来一盘水果。偶然为之也就罢了,就怕是天天习惯于这样。
吃饱饭后再吃水果,会增加能量的额外摄入,增加肥胖的概率。另外吃饱饭后胃被充满,肠道开始工作,此时再增加许多水果会加重胃的负担。

那正确的水果吃法是什么呢?
第一,水果可以在餐前吃(柿子不宜在餐前吃)。
这样用餐时不会很饿,但是要记住吃饭时应减少相应的主食。
第二,水果同正餐一起吃。
这样吃,水果代替部分主食是非常好的饮食方法。水果是低热量食物,其平均热量仅为同等重量米面的1/8到1/4。
既然水果如此健康,那它可以代替主食吗?现在很多年轻人崇尚减肥,一天吃3个苹果,或者完全就是用各种水果代餐。
水果同正餐一起吃,代替主食是可以的,因为水果中的果糖也是碳水化合物,果糖在肠道吸收后到达肝脏可以被肝细胞利用转化为能量,过多的果糖会转化成葡萄糖。一般来讲,200克苹果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相当于25克米面里的碳水化合物含量。
但是如果把水果代餐,也就是说吃了水果不吃其他食物,这是非常错误的。

记得我们曾经会诊过一位很瘦的患者,让我印象颇为深刻。
他是卖水果的,为了省钱,他不吃肉、蛋、奶,也很少吃其他食物,每天就把剩下卖不出去的水果当饭吃,虽然吃饱了,而且血糖血压都正常,但是身体中蛋白质、脂肪、脂溶性维生素及一些矿物质极度缺乏。后来,他的心脏二尖瓣和三尖瓣都出现了问题,最终只能住院做手术换心脏瓣膜。
现在有许多女孩为了减肥,只吃水果、蔬菜,认为这样既能减肥又能美容。实际上由于没有合理的饮食结构,饮食中缺乏蛋白质、磷脂以及其他营养素,长此以往,会出现贫血、营养不良、全身无力、抵抗力下降、内分泌紊乱等症状。有的人脑子也越来越不好使,得了现在的时髦病——阿尔茨海默病。为什么?因为人的大脑里70%左右的物质是类脂,从食物中获取不到磷脂和胆固醇,脑子就空了,轻者记忆力下降,严重者出现痴呆。
本文选自夏萌《你是你吃出来的》,揭秘中国人的饮食误区和正确吃法。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授权发布。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