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语出宋代包拯《乞不用赃吏疏》。宋朝官吏繁多、待遇优厚,朝廷对官员违法犯罪过于宽宥,致使贪腐现象严重。仁宗一朝,对贪官污吏或重罪轻判,或早上撤职,晚上复位,或行贿投靠,易地做官。吏治败坏,日炽一日。时任监察御史包拯,上书朝廷整肃吏治,他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清官廉吏是百姓的表率,贪官污吏是残害老百姓的盗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如周敦颐,不仅写出了清廉传世经典范文《爱莲说》,也是“至廉”“清尚”“廉洁”的代表。其经常用俸禄救济百姓,自己突发大病却请不起大夫。朋友们想救助他,并准备“众筹”给他造一座宅院,被严辞拒绝。他说:“我节衣缩食,为作黎民表率,防止奢靡之风。”古人讲:官德毁,民德降。现在我们说:党风政风引领社风民风家风,道理亦然;从政者当为百姓作表率,莫被百姓嗤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包拯(999年-1062年),字希仁, 合肥(今安徽合肥 )人, 名臣。 五年(1027年),包拯登 第。累迁 ,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 及 、 、河北路 ,后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知 时,多次论劾权贵。再授 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历权知 、权 、 等职。 六年(1061年),升任枢密副使。因曾任 、 ,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 ,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供稿:纪委综合室 鲁钦

编辑:颜久雪

一审:鲁钦

二审:刘益玮

三审:孙中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