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南部的泸州有一个地方,那里人从六十年代开始,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经过几代人的繁衍,虽然他们的孙子辈早已经跟当地彻底融合,但是依然回到家就说普通话。这个地方就是四川泸州的茜草,一个因为三线建设而辉煌一时的特殊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半个世纪前,伴随着一次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一批人千里迢迢来到泸州,从此便留在了这里。其中的“三长”,更是保留了一代人的记忆。所谓三长,就是泸州人常说的长江起重机厂,长江液压件厂,长江挖掘机厂。(泸州人习惯简称长起、长挖、长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除了上述的三长,泸州还同时进来了,长江打桩机厂、四川天然气化工厂(川天化)、火炬化工厂、川南机械厂和泸天化黑索金生产线。并对泸州化工厂、泸天然气化工厂进行扩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所以要说茜草,是因为这样了一群,外地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背井离乡,举家南迁,来到川南老城泸州,他们把青春和热血洒向这片土地,不仅仅为泸州的建设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让自己落地生根,成为了特殊的新泸州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或许对于八零后“三线建设”这个概念是陌生的,特意查找了一部分资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线建设”是中共中央和毛主席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在当时国际局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为加强战备,逐步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的一次由东向西转移的战略大调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线建设要求“靠山、分散、隐蔽”,所以厂区新址大多是在山区。因此,成千上万的工人、知识分子等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打起背包,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用艰辛、血汗建起了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4年12月底,上海工程机械厂液压元件车间65名职工调来通机厂。在码头上岸时,受到通机厂上千职工和家属夹道欢迎。1966年12月20日,一辆专列车,载着近千名抚顺挖掘机厂职工和他们的几百名家属,到达隆昌,承担接火车任务的,是从泸州开来的20多辆军车,清一色解放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陆陆续续的越来越多的工业技术人员,来到四川川南各地。泸州这座千年古城,从此加入了工业的号角。在这次历史大背景下,大量北方人内迁,不仅为泸州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更是带来了新的文化,虽然三长最辉煌的年代已经过去,但是他们曾经的贡献直到现在对泸州的工业层面影响还是那么巨大和深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茜草经历起伏的岁月几年前终于开始拆迁新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有一部分已经完工,而还剩下的一部,却有他们的记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地方可能老茜草人印象更深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图说话这个餐厅当时如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茜草已经走过了五十多年的春秋,整个沙湾茜草片区,进入了新城改造期,两江新城拔地而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未来的茜草会更加丰富多彩,不仅仅有老工业区遗址,也有新工业区的建立,还有张坝桂圆林区,还能在茜草大街漫步,依旧能听到,北方乡音,这就是魅力十足的茜草,有时间去那个工业区展览馆看看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都是生活区曾经的老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知道还有没有人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明家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片废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看的花,但是不好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这里的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忆的样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经的生活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去这里就是三线建设的印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史的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史的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