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凌晨2点半左右,大川被地震惊醒了。
醒来看到朋友圈和新闻里,都是关于地震的消息。
据了解,这次地震等级为5.5级,震源在山东德州,但是震感不仅几乎传遍了整个山东,就连安徽、江苏、北京等地,都同样感受到了强烈震感……

山东德州5.5级地震
这次地震的发生,不禁让大川联想到了地动仪,这是由东汉时期的发明家张衡,发明出来的用来监测地震的仪器。
八个龙头分别对应八个不同方位,哪个方位发生地震,龙头就会吐出珠子掉进蟾蜍口中,借此便能推断出地震的方位。
可以说,这绝对是古人的智慧结晶。

然而,令很多人感到意外的是,就是这样一个智慧结晶,却自2017年起就被移出教科书。
不仅如此,更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它还遭到了中科院院院士的痛批,称“房梁上吊块肉都比这强”。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张衡地动仪的原理
说起来,真正的张衡地动仪其实早已失传,历史上不仅没有留下任何实物,就连设计图也没有留下,留下的仅仅是简单的文献记载。
而我们今天看到的张衡地动仪,一般都是现代科学家复原出来的模型,在这些模型中,此前又尤以王振泽版本的模型,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
我们曾在历史课本上看到的地动仪模型图片,便是王振泽版本的模型……

王振泽版张衡地动仪
王振泽版本的地动仪,参考的原理是直立杆原理。
直立杆原理非常简单,它是基于物体的不稳定平衡来实现的,举个贴合实际的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王振泽版张衡地动仪
我们都知道,地震一定会伴随着地面的剧烈晃动,因此生活中最常用的感应地震的方法,就是把啤酒瓶倒立在地面,如果地震来了,地面开始晃动,倒立的啤酒瓶便会被晃倒。
看到啤酒瓶晃倒,我们也就知道地震来了。
当然了,我们还可以把两个啤酒瓶立在一起,这样用啤酒瓶预测地震的灵敏度会更高。

直立杆原理
说白了,这其实就是最简单直立杆原理,而王振泽版本的张衡地动仪,也正是用的这个原理。
地动仪被移出教科书的原因
王振泽版本的张衡地动仪,虽然在当年一经提出,便受到了大众的广泛认可,并被印在了教科书上。
但关于这个版本地动仪的争议,也从未停止过……

历史课本上的地动仪
争议最大的就是,直立杆原理在监测地震方面的可行性。
大川在前面简单例举了,利用直立杆原理监测地震在生活中的应用,把啤酒瓶倒立在地上,便是基于这个原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虽然这样做,在地震来临的时候确实能起到监测作用,但平常有人走路,跑动,跳动的时候,这个“装置”却同样也会给出反馈,如此一来,就很容易导致“装置”误报地震。

倒立酒瓶
大川的老师曾讲过这样一个笑话,当初他上学的时候,赶上电视里播报有地方地震,他班里的同学都很怕,于是就有同学想到用倒立酒瓶的方式监测地震。
上课的时候,酒瓶突然倒地,有靠窗的同学真以为地震来了,二话没说就翻窗跳了出去。
结果地震没来,跳窗的同学却摔骨折了……
这个故事也从侧面说明了,直立杆原理监测地震存在的不合理之处。
而王振泽版本的张衡地动仪在应用中,还暴露出了更多的缺陷。
时间回到1988年,这款地动仪被带去日本奈良进行展示,展示过程中,工作人员竟然要用到木棍辅助,朝地动仪内部捅一下,才能激发其内部装置,让龙头里的珠子落下。
至于原因,则是因为这款地动仪内部结构欠缺合理性,根本无法工作。

王振泽版地动仪根本无法工作
说白了,王振泽版本的张衡地动仪,根本就是一个空壳子,就算它不是空壳子,也不能准确监测地震……
基于此,中科院院士傅承义直接看不下去,放言狠批:
“房梁上吊块肉都比这强!”
虽然傅承义的话不好听,但如果你了解悬垂摆理论你就会发现,房梁上吊块肉恰恰符合这一理论,而在后续的科学验证中,悬垂摆理论又成功经受住了科学检验。
这样说起来,傅承义的话绝对算是话糙理不糙。

退出历史课本的“地动仪”
因此,王振泽版本的张衡地动仪,被移出教科书也就无可厚非了。
王振泽版本的张衡地动仪虽然被移出了教科书,但却并不代表着张衡地动仪就是个被过度神化的摆设。
2005年,由地震局冯锐提出的悬垂摆理论的地动仪,虽然还算不上完全复原了张衡地动仪,但却已经成功做到了对地震的监测。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真正的张衡地动仪,的确是有可能做到仅利用机械结构,就能监测出地震的。
因此,真正的张衡地动仪并不是摆设。
不过遗憾的是,真正的张衡地动仪可能永远无法被复原了,毕竟留存到今天,关于张衡地动仪的历史文献少得可怜,没有历史文献参考,也就不可能复原出一模一样的地动仪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