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诗:

吴鲁联军如惊雷,

围剿艾陵怕过谁。

预备之师显神威,

十万齐兵尽败北。

时间:公元前484年

战争双方:

一:齐国(周敬王时期诸侯国),兵力10万人

君主:齐简公(前?~前481年),姜姓,吕氏,名壬,齐国国君,齐悼公之子,前484年至前481年在位,继位前称公子壬。

主将:国书

二:吴国、鲁国联军(周敬王时期诸侯国),兵力10万人

吴国君主:吴王夫差(?-前473年),姬姓,吴氏,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春秋时期吴国君主(前495年─前473年),吴王阖闾之子。

鲁国君主:鲁哀公(?―公元前468年),姬姓,名将,鲁定公之子,春秋时期鲁国君主,公元前494-前468年在位。

吴国主将:胥门巢

鲁国主将:叔孙州仇

地点:艾陵,今山东省莱芜市钢城区艾山街道

战争缘由

吴国为称霸中原,于三十五年联合鲁、邾、郯国军队攻打齐国,并派舟师自海上攻齐,被齐军击败。次年春,齐为报复诸侯攻齐之役,派兵攻鲁,被鲁军击败。五月,吴王夫差齐军攻鲁,率吴军会同鲁军以击之,攻克博(今山东泰安东南),进驻赢(今山东莱芜),旋与齐军主力在莱芜钢城艾陵展开决战。

战争经过:

吴上、下、右军分别由大夫胥门巢、王子姑曹、展如指挥,与齐军相对列阵。吴王夫差亲自指挥中军,列于吴三军阵后为预备队。齐军由国书率中军,高无丕率上军,宗楼率下军。吴军胥门巢率上军先到艾陵地,齐将国书亦至。公孙近率部迎天军,国书助之,大败胥门巢。时鲁将叔孙州仇率兵会吴,引吴国大军至艾陵西五里下寨。哀公十一年5月30日一早,夫差命叔孙州仇率吴军打第一阵,展如打第二阵,茹曹打第三阵,胥门巢率鲁兵三千往来诱敌。

自引大军屯于高阜处,相机救援。齐军第一仗胜,吴上军则被齐中军击败,认为有把握战胜吴军,群情激昂,吴将胥门巢率部挑战,齐将公孙挥因昨天曾击败胥门巢,往迎出战。胥门巢见公孙出兵,立即退走。叔孙州仇截住公孙挥厮杀,胥门巢回身助攻。国书派公孙夏出车攻胥,胥门巢又退,公孙夏急追,展如引兵截住公孙夏厮杀,胥门巢又回车助战。恼得高无丕、宗楼一齐出阵。吴军姑曹挺身独战二将,全无怯意。国书见吴兵不退,引全军助战。吴军渐招架不住。吴王在高处看见,命伯引兵一万接迎诸军,亲率精兵三万、分三股反以鸣金为号,从一侧穿插齐军,将齐兵隔绝三处,齐军首尾不能相顾。吴军见夫差亲临指挥,救援胥门巢军,勇气倍增,大败齐军,获齐军革车八百乘。

战争结果

吴军大败齐军,全歼十万齐军,俘获齐中军将国书及大夫公孙夏、闾丘明、陈书、东郭书等,并获革车八百乘、甲首三千。

战争影响:

艾陵之战是春秋时期规模较大、较彻底的围歼战,同时也是中国战争史上较早使用预备队的战例之一,此后预备队的作用为历代兵家所重视。

拓展一:

预备队,指在军队作战部署中作为机动使用的兵力编组。其通常作为奇兵以实现战场破局、完成特定作战任务,或作为轮换者替换疲惫的前线部队。预备队随着战争的演变而产生和发展。战国时期,军事家孙膑提出“斗一、守二”思想,主张以三分之一的兵力投入战斗,以三分之二的兵力作为预备队,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再决定作战任务。从10世纪开始,各国军队中普遍出现预备队,多由骑兵担任。18世纪后,随着火器的改进和散兵线战术的普及,预备队成为战场制胜的重要手段。解放战争时期,在我军进行的塔山阻击战和歼灭黄维兵团的战役中,预备队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拓展二: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的艾陵之战古战场遗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