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高适真的救了李白吗?听听《长安三万里》导演的独家剖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历史上高适真的救了李白吗?听听《长安三万里》导演的独家剖析

在电影《长安三万里》中,有这样一幕。

李白一身胡人打扮,在驿站里遇到了高适。

他乡逢故知,李白兴奋地揽着高适的肩,说:

我刚才读到你在驿站写的诗了。相信我,这是你写得最好的一首,是流传千古的名句啊。

是什么诗?居然让李白都赞不绝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是高适题在驿站诗板亭上的《燕歌行》。

燕歌行·并序

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长安三万里》非常用心,电影中全景再现了高适写下这首诗的原委。

在家赋闲很久的高适,决定去边关投军。

来到边关,高适自请带两个小分队。

可守将却说,要他和一个身材魁梧的人比赛相扑,赢了,就答应他。

凭着和李白学过的相扑之术,高适惊险胜利。

拿到军牌,高适激动万分, 他可以凭借武艺在边塞大展拳脚,人生理想有望实现。

高适不怕苦,不怕累,带着战士们在草原上奔跑,寻找契丹军的踪迹。

漫天风雪,也没让他们放弃。

契丹人火烧草原,高适异常狼狈,面对敌军的穷追不舍,高适损失惨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他带着疲惫的身躯,扶着的受伤的伙伴,回到大营时,眼前的一幕却让他惊呆了。

主将营中传出美妙的音乐,歌女们身材曼妙,翩然起舞,将军高兴地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看着身旁的伙伴,头上的鲜血犹未干。

两幅场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正是: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有这样的主将,战士们还有怎样的未来呢?

老战士说:高适,这里不适合你。

高适骑马离开,宿在驿站里,想起这一幕幕,无法入眠,在诗板亭中,写下一首诗,就是高适的传世之作——《燕歌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诗三百首》中收录了高适的两首作品,《燕歌行》是其中一首,另一首是《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燕歌行》历来被看作是高适的代表作。

诗前小序中提到的“张公”指河北节度副使张守珪。

开元二十三年(735)张守珪任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

据《旧唐书·张守珪传》记载,开元二十六年,部下打了败仗,张守珪不但不据实上报,反而宣称打了胜仗,还贿赂前去调查的人,高适有感而发写下这首《燕歌行》。

全诗共28句,可分为四个部分。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第一部分写战士出征。

汉家,指代唐朝

东北边地有外敌侵略,好儿郎们告别家乡亲人来到边关,保卫河山。

男子汉就是要保家卫国,天子也表示赞赏。

战士出征了,金鼓震天,军队齐出山海关,旌旗在风中猎猎作响。

军中告警的文书一封接一封,敌军首领手举猎火照着边关。

在紧张的氛围下,一场激烈的战斗就要开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第二部分写军队被围。

当战士们来到塞外,才发现这里与家乡大不一样。

塞外也有山,一眼望去,一片荒凉,没有村庄,没有树木,没有一点遮阴的地方。

善于骑射的游牧民族,声势浩大,利用高超的骑术攻击汉家士兵。

令人悲伤的是,主帅轻敌,战士在军前拼杀,将帅却在军中饮酒作乐,欣赏美人歌舞。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用巨大的反差,深刻地揭露将士之间苦乐两重天的矛盾,读来,令人心惊。

将帅相信战争必胜,没有周密的计划,轻易将军队派了出去。

战争失败了,士兵被围了,流了无数血,也没有突破敌人的包围圈。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第三部分写突围。

在边塞待久了,谁不想家想亲人呢?

家里的妻子在城南泪如雨下,思念着出征的丈夫。

丈夫呢?蓟北的征夫也频频回望家乡,思念着家乡的亲人。

边疆遥远,哪里看得到思念的人呢?

白天所见,战斗的阴云,从早到晚;夜里所听,战斗的鼓声,持续了一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战场上刀光剑影,鲜血迸流。

战士们拼杀只为报国,哪里是为了功勋呢?

看着战场上可怜的士兵,高适怀念李将军。

李将军就是李广。

李广是西汉名将,勇猛无比,用兵神奇,最重要的是,关爱战士。

李广曾带兵出击匈奴,在沙漠中行进,每当找到水时,士兵没喝到水,他就不到水边去。每当吃饭的时候,士兵不吃完,他就不吃饭。

有如此体恤战士的主帅,士兵也愿意为他付出生命。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如一声长叹,从高适喉间发出。

他多么同情那些战场上的士兵,多么渴望有一个李广一样的将军,能征善战,能带领战士们取得胜利,又体恤战士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来说到大唐,都是壮阔的边塞,卓越的军功。

可是,有多少人看到,那可怜的将士的尸骨,本可不用无谓牺牲,他们是谁的父亲,又是谁的儿子。

《燕歌行》是一曲战士的悲歌。

悲悯的情怀,贯穿了高适的一生。

天宝八载(749年),高适年近五十时,因宋州刺史张九皋的推荐,方中“有道科”。

中第后,被任命为封丘尉,可是,在任他却非常苦闷。

他写下一首《封作县》,其中有一句: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拜迎长官的繁文缛节,让他心碎,而驱策压迫百姓,更令人可悲。

高适深深同情那可怜的百姓。

正是高适的悲悯,在《长安三万里》中,那个意气风发、为国为民的高三十五,才更值得我们喜欢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部分图片来源:电影《长安三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