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有个乡下人进城卖梨。他的梨子非常可口香甜,就是价格有点高。

摊位旁边坐着一个道士,头巾与道袍俱都破烂,来到乡下人的面前伸手乞讨。乡下人不愿意给,就令他走开。道士却只是伸着手站在前面,不愿离开。乡下人有些生气了,就大声辱骂起来。

道士说道:“你这一大车有好几百个,贫道只讨一个吃,你又没什么损失,为什么发这么大的脾气呢?”

旁边看热闹的劝说乡下人给道士一个,打发他走算了,乡下人就是不肯。

一旁店铺的伙计这时走了过来,花钱买了一个梨,给了道士,劝他离开。道士拜谢,接着说道:“出家人不吝啬东西,我也有好的梨子,请大家品尝。”

有人问道:“你有梨子,为什么还要乞讨?”

道人说道:“我的梨子可是现长的。”说完捧着梨大口吃了起来。

等到吃完后,道人取来铁铲在地上挖了个深坑,接着把梨核丢进里面,盖上土,又向旁人要来热水浇灌。只见水渗入土壤中,一棵新苗立刻破土而出。没过一会儿就变成了枝繁叶茂的大树。转眼间开花结果,又大又香的梨子挂满枝头。

道士从树上摘下梨子,一一分给围观的人群,大家没有丝毫犹豫大快朵颐,不多时就把一棵树的梨子都吃完了。道士又拿出铁铲砍树,好一会儿才砍断了树干,接着扛起枝条扬长而去。

乡下人看着道士当场作法,也看的目瞪口呆,等到道士离去后,他再看自己的车子时,却发现一车梨子连半个都没有剩下。就连车把都断了一根。

他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道士变得梨子都是自己的。

乡下人非常气愤,满大街寻找那个道士,却只在街角找到了自己的车把手,而道士已经不知去向了。

看热闹的人群笑得更加厉害了。

评语:为了一个梨,丢掉了一车梨,看起来乡下人是自找不痛快,俗称活该。

古代人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想法,就是出家人的行为都是绝对正确的,所以那些民间故事正统传说乃至国家宝鉴里撰写的内容总是包含心地善良的人给老和尚老道士分食物最后得到好报类似这样的光辉事迹。

助人为乐本来不算出离,我辈也应该继承传统,糟糕的是,古人以这个为逻辑起点,推导出了一个看似正确实则并无道理的伪命题——不帮助出家人就要遭报应。进而以此为圆心,画了一个充满着各种调侃怪诞讽刺讥笑嘲弄贬低唾弃故事的大大的圆。

并以此为乐。

这简直是道德绑架的极致版本了。

就好像蒲松龄先生的这则故事,乡下人努力了一整年,也只收获了满满一车的梨子,不用想也知道他全家老少都要靠着卖梨的钱来度日。这时候一个道人走过来,张口就要白拿一个梨,乡下人不给,于是身怀异术的道人就把他的梨堂而皇之地分给了在场的看热闹人士。人们吃完梨,还要嘲笑乡下人为了一个梨失去了整车的梨。

这不是道德绑架这是什么?

道人有平地种树的能耐,不去帮助农人提高产量改善生活,反而假扮叫花子戏弄人家,是为不仁;围拢的人群得了便宜还要卖乖,白吃了人家的梨子,还要嘲讽别人丢掉了所有的家当,是为不义。如此不仁不义之徒,反而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掌握了好坏的审判权,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如此颠倒是非黑白的思想反而成了古代的正统,才是最可怕的事。

然而细想起来,却还有比最可怕更可怕的东西。

那又是什么?

就是在道德审判之前,先要塑造一个人人唾弃的形象。于是卖梨的乡下人本来羸弱的样子被打造成了不愿意帮助穷人、不愿意听取意见、不慷慨大方、不平易近人的模样。如此之后再发布判决,就有了一种大快人心的感觉。

扣帽子再搞审判,泼脏水再骂大街,我们国人的传统艺能是有传承的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