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宝市豫灵镇底董村,古称“鸠里”、“泉鸠里”,村子东连函谷,西接天险潼关,南依巍巍秦岭,北临滔滔黄河,自古就是人类繁衍生息的灵秀宝地。

董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古属阌乡县底董里,在阌乡城西三十里。

底董村中有条十二里河,古称泉鸠涧、全鸠水、鸠水,这在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里有明确记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底董村在光绪时期位置

底董村南约2公里处十二里河东,有汉武帝刘彻太子刘据的冢戾太子冢,也称汉台风雨,是古灵宝八景之一。

根据阌乡县志考:史皇孙冢。戾太子子也太子冢侧俱系底董村,戾太子墓位于河南省灵宝市西50公里的豫灵镇底董村南约2公里处。位于最南面的墓东西长约150米,南北宽约50米,高约50米,占地面积10余亩,为武帝太子刘据之墓冢。与太子冢西北相接处有皇孙冢两个,乃是刘据之子冢。俗称“皇孙冢”。 “戾”(东汉著作 《说文》:“戾。曲也,从犬出户下。戾者身曲戾也。”故而“戾”字应取蒙冤受屈之意)。身为太子被冤死,汉武大帝刘彻为自己最亲的儿子平反;汉宣帝刘询为自己的爷爷喊怨......

汉太子刘据育有三儿一女,太子长子刘进与女儿在巫蛊战乱中丧生,仅留长孙刘询。太子带着两个儿子死于鸠里,葬于村南。十七年后太子之孙刘询登基为帝,称汉宣帝。为其祖父平反昭雪,追谥“戾太子”,重修陵冢厚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戾太子冢 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太子为西汉武帝刘彻之子。刘据被立为太子,水衡都尉江充与太子有隙,江充诬陷太子埋木人诅咒皇上,太子依少傅石德之计,调武士处死江充。江充余党苏文诬陷太子造反,武帝命丞相捉拿太子,兵败后太子率二子逃往湖县藏于泉鸠里(即底董村)后走漏风声,地方官员捉拿太子,太子闭门自缢,二子拒捕被杀,父子三人同葬于鸠水边上。

第二年(汉征和三年即公元92年),汉武帝醒悟,亲来湖县,筑思子宫、望思台祭太子,并将鸠水河改名失儿河,即今十二里河。

现太子冢、皇孙冢尚在。 2016年1月,豫灵镇底董村戾太子冢被列入河南省级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村里还有一处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清道光年间的民居贠家大院,它的石雕、砖雕和木雕颇有特色。

贠家大院的主人叫贠佩蘭。为道光附生任山西太原知县候选直隶州。

根据县志选举考:贠氏人物人才辈出:贠佩兰、贠佩芝、贠佩琴、贠棐棠、贠同升、贠诚若、贠佩华、贠毓乔、贠思泰。贠棐棠为贠佩兰其子也。贠佩华为光绪翰林院待诏衔甘肃试用典史,贠毓乔为乾隆诰授奉政大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县志德懿考:贠佩兰,附貢生,道光年任山西太原縣知縣、候選直隸州。太原俗,多溺女,公出示嚴禁。又因水渠屢相争訟。公判断分明、俾永享其利,民为建清官亭祀之。在籍時,值邑捐,储鄕會經費,首出百金爲倡。其子棐棠,道光已亥舉人,樂善好施,常刻孝經註釋陰文送親友以勸善。道光二十七年出栗救荒,日蒸熟食以散貧民,其母孫氏,每遇蒸食時,惟恐不熟,必親自檢點五,越月乃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原县志为贠佩兰道光六年重修

贠氏家族,之所以被如此浓墨重彩地载入史册,与贠家大院的创始者和奠基人、清朝太原名宦贠佩兰功不可没。他出生于书香世家,一生经历了乾隆、嘉庆、道光三帝。道光年间,满腹经纶的贠公出任太原县知县,满怀“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凌云壮志,兴修水利、勘测田亩、平息纷争,在太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政绩和口碑。道光五年(1825年),他又捐银创办了“晋泉书院”,为太原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道光六年,主持重新修撰了《太原县志》,内容翔实,体例得当,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地方史志。他对为官一任的太原亦充满了热爱之情。底董村的这座远近闻名的贠家大院,正是他当年倾其家资、按照太原县府的原样和规模兴建。贠家大院,作为贠氏为官的辉煌地,让我们看到了那个精明而又富有远见的贠公:为臣为官,他上对得起皇朝天子,下对得起黎民百姓;为子为父,他上对得起列祖列宗,下对得起子孙后代。他之所以苦心孤诣营造这样的辉煌,无非是想让贠氏后裔牢记祖训家德,耕读传家,千秋万代长盛不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为时任太原知县的贠佩兰为太原县重修时写的序。由此序看来,贠佩兰的书法也是俊逸超凡,颇具功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走进第二个院落,面前一个青砖造型的圆拱门,最上方精致的大门楼上,用隶书雕刻着四个大字“与物为春”。此匾出自于《庄子·德充符》篇,表达了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物我相宜无逆”的思想。

立秋时分,一场透雨后,我们一行驱车80余公里探访了贠家大院。

贠家大院于1997年文物普查时发现,2006年6月经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贠家大院始建于清代中叶道光年间,是时任山西太原知府贠佩兰私人府邸。由门房、腰房、后花园三部分组成,属清代典型的“三进”式民居建筑。院中部分建筑现为贠氏后代居住,其中部分已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贠家大院整体布局坐北朝南,分为主院和东西偏院。主院由前至后依次为照壁、大门、主房、过厅、券门和正房,东西两侧再配以厢房形成二进院落;东偏院由券门、正房及东西厢房组成。院与院之间设院门相连,整体布局严谨合理,建筑错落有致。

灵宝市文管所孙辉、郭磊森先生2017年的文章《贠家大院建筑形制浅析》中对贠家大院有详细的描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照壁面阔5.7米,进深0.95米,高5.4米,单檐悬山式屋顶,灰色筒板瓦屋面。村民讲两侧原有高大的鉄旗杆,现佚失,仅存基座。主院大门面阔五间18.20米,进深二间5.10米,二层单檐硬山式建筑,用六檩,小青瓦屋面。明间、次间均用五架梁,山面用中柱,为抬梁与穿斗相结合的梁架结构形式。明间正中设大板门,门前左右两侧放置石狮,威武雄伟,隔墙设门可通次间,两稍间在后檐设置隔扇门。主院一进院西厢房面 阔 五 间 ( 现 仅 存 四间),进深一间,半坡顶小青瓦屋面。北端第二间为过门可通西偏院,屋顶高于两侧厢房,为单檐悬山式建筑,梁架结构采用双步梁结构,前檐下设斗拱及垂帘柱,雕刻做工细腻精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主院一进院正房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前带廊,单檐硬山式建筑,小青瓦屋面。明间为过道可通后院。主院过厅面阔五间17.95米,进深一间5.00米,单檐硬山卷棚式建筑,小青瓦屋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主院券门中间屋顶高于两侧,前檐设垂帘柱,雕刻精致,前檐门上部刻有“与物为春”字样。

主院二进院东厢房与厢房呈对称布置,面阔四间。主院二进院西厢房面阔四间10.50米,进深一间4.82米,单檐硬山式二层建筑。主院二进院正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前带廊,单檐硬山式二层建筑,小青瓦屋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偏院一进院东厢房面阔三间10.50米,进深一间4.82米,单檐硬山式二层建筑,半坡屋顶,小青瓦屋面。梁架结构采用双步梁。

西偏院过厅面阔三间8.87米,进深二间6.31米,前带廊,单檐硬山式二层建筑。

西偏院二进院东厢房面阔三间6.9米,进深一间3.29米,单檐硬山式二层建筑。西偏院二进院正房面阔三间9.77米,进深二间5.94米,前带廊,单檐硬山式二层建筑。

东偏院券门除细部雕刻外,结构形式等与主院券门相同。前檐设垂帘柱,雕刻精致,两侧从墙体向外做出拔檐和砖椽形成屋面。前檐门上部刻有“敬直义方”字样。

东偏院西厢房面阔四间10.02米,进深一间3.44米,单檐硬山式建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贠家大院中包含有照壁、大门、厢房、过门(券门)、过厅及正房等建筑,作为一处民居院落,从使用功能来说较为齐全。

贠家大院的大门、正房及过厅均采用抬梁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梁架结构,角背、陀墩等构件雕刻精美、做法讲究;明间多设雕刻精美的木隔断来划分空间,显得高雅灵巧;门外侧均设风门或外挂活动的布帘,窗内侧均设可开启的小板门,根据各建筑自身功用设置,或通透、或隐蔽,或厚重、或灵巧,充分考虑了气候环境和各建筑在院落中的位置和作用;厢房多为半坡屋顶、双步梁结构,以院墙做为自身后墙使用;券门和照壁则以灵巧为主,精美的垂花柱、雀替等木质雕刻,细腻的椽子、飞子等砖雕都在其中有充分的体现。

贠家大院的院落布局和各单体建筑的建筑特点都体现了清代时期的建筑特色,为研究豫西地区的民居建筑特点提供了实物例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观罢,既惊喜,又感慨。惊喜的是这里竟有一座如此气派的民居,感慨的是如此豪华的大院破落的令人心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散落在民间的瑰宝,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人们的记忆,是游子的乡恋,在乡村振兴中必将起到巨大的作用。这些民居的保护,其后人是没有能力的,必须依靠国家和集体的力量来进行维护和修缮。呼吁有关部门筹措资金,让古迹存下来活起来,为未来的乡村留一些余脉。(尚柏仁 牛占亚 张红英 张新芳 朱家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