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武帝灭佛,发生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武帝建德年间,周武帝宇文邕下令在当时佛教盛行的北周罢斥佛教,在全境内展开了一场佛像被毁,寺庙收为国有,寺僧均被勒令还俗声势浩大的灭佛运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帝宇文邕(543—578),汉化鲜卑人,小字弥罗突,公元560—578年在位。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北周武帝灭佛一事,在历史上也是非常著名的。它和北魏太武帝灭佛、唐武宗后周世宗灭佛,并称“三武一宗灭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南北朝时期,佛教非常盛行。宇文泰就信奉佛教。他的继承人、北周的孝闵帝宇文觉、明帝宇文毓信佛更加虔诚,故佛教在其境内长盛不衰。北朝的佛寺共有3万多座,僧侣人数高达300万。寺院不仅掌握大量土地,还踏足商业,甚至向民间放贷。这么多的不向政府纳税服役而占有大量土地的僧、尼、道士,对于国小民寡的北周来说,实在是一个严重的损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周书》记载,卫元篙是当时北周的大臣,受到武帝的信任,他上书武帝,称:“唐、虞无佛图国安;齐、梁有寺舍而祚失者,未合道也”。其大意为不信佛的唐虞出现了盛世,而笃信佛教的齐国和梁国反倒灭亡了。因此他建议,国家应该“省寺减僧”,即削减寺庙数量,并且减少出家的人数,并且将佛教严格遵守的清规戒律一律废除,规定僧人同样可以结婚生子,并且同样需要缴纳赋税和服劳役。武帝听后深以为然,于是采纳了他的建议,决心改革佛教。
据《资治通鉴》记载,为了给灭佛运动制造声势,北周武帝还组织了三次佛教、道教、儒教中国三大教派参加的辩论大会,给灭佛运动制造了充分的舆论准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元575年,周武帝下旨:“初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并禁诸淫祀,礼典所不载者,尽除之”,“三宝福财,散给臣下,寺观塔庙,赐给王公”。自此北周的灭佛运动轰轰烈烈的展开了。
这次灭佛,北周政府不仅获得了大量的土地与寺、观、塔、庙的财富,而且获得了近300万的编民,遂使生产日益发展,“租、调年增,兵师日盛”,北周的国力显著增强。从而,为后来隋朝的统一和对突厥的斗争,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军事实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在历史上为什么说周武帝灭佛只能是一场短暂的胜利呢?
因为从东汉明帝白马驮经开始,佛教就在中国彻底扎下了根,并且和儒教、道教并立,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从陈胜吴广起义开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理念就飞入了寻常百姓人家,而佛教的“众生平等”,天然地与中国这种的理念相合。尤其是在魏晋南北朝时代,中原动荡,百姓流离失所,迫切需要安定的生活。而佛教则犹如一针安慰剂,让百姓在苦难中将命运寄托于佛祖,思想得以麻痹。当然,这也应和了当时统治者的需要,佛教所倡导的“顺民”思想,正是维护皇权和统治的思想武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门阀盛行的魏晋南北朝时代,统治阶层日日饮酒作乐,荒淫堕落,奢靡之风在社会上层盛行,统治者思想上的空洞和空虚,产生厌世情结,而转变生活方式树立新的人生观就是佛教。佛教“凡有所相,皆是虚妄”的理念,恰好迎合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层的统治者。佛教进入中国后,和魏晋时期的思想迅速融合,最终脱胎换骨本土化,成为更适合中国国情的宗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此,也就解释了为何佛教历经“武帝灭佛”之难,却仍然在后世隋、唐两朝又再次兴盛发展起来的原因。
周武帝宇文邕的“灭佛运动”注定在历史上只是一场短暂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