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虽然已经入秋,但暑气的“余威”却丝毫不减。

当天13时,在位于西安市临潼区的新丰镇车站下行到达编组场,一班拉风组长王润霄刚刚完成第5趟列车拉风作业,豆大的汗珠正不停地从他的额头上冒出,“我们干的是编组场里的头道工序,一列车的拉风工作必须在45分钟内完成,耽搁不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丰镇车站作为西部最大的路网性编组站,承担着陇海、宁西、太西(包西、侯西)、西康等铁路线货物列车解体编组任务。为确保枢纽编组站畅通,工作人员争分夺秒,尽力加快货物周转速度,暑运期间日均解体列车188列、编组列车162列、办理车辆3.5万余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编组场调车作业的第一道程序,“拉风”是铁路特有的工种。“列车到达编组场,火车头虽摘下开走了,但列车还处于刹车状态,需要人工排放完货车副风缸的余风,使车辆处于缓解状态,这样才能借助调车机将车列进行分解、编组。”今年39岁的王润霄在铁路上已工作了17年,由于常年室外作业,皮肤被晒得格外黝黑,“干我们这行,这个色的皮肤是标配。”

“暑运以来,车流量明显上升,到达场拉风工作对于后续车流接入、排出显得尤为重要,拉风速度慢了,就会影响其它线路和区域车辆运转效率。”新丰镇车站下行运转车间党支部书记支辉介绍,“每个拉风班组5个人,每个人要完成10列货物列车、550多节车厢的拉风工作,弯腰2000多次,摘解风管300余个,步行3万余步……”

“想做好拉风工作,不仅身体要灵活机敏,还得特别能吃苦。夏季高温天气,‘拉风人’干完一趟车就要在阳光下曝晒近40分钟,必须做好自我防护。”支辉说,最难熬的就是夏季,铁轨、车辆、道砟一直被烈日炙烤,让股道里温度超过60℃。他们“拉风人”需要迎着这个温度,对每一节车的制动状况进行逐一检查,甚至趴到车辆“肚子”底下查看,不能有丝毫疏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3时10分,货物列车25681次驶入111道,王润霄通过微机查看解体计划,显示25681次59辆,换长79.6(列车长度875.6米),品名是入川物资。王润霄匆匆吃了一块西瓜,戴上小黄帽,穿上作业服,带着对讲机和手套,顺手拿了瓶矿泉水,直奔111道……

“别小看我们这身行头,一样不能少,此时股道里的温度最高,脚底板踩的道碴是烫的,车辆‘全身’也是烫的,我们必须穿戴特制工作服和鞋才能确保我们不会被晒伤和烫伤。”王润霄说。

到达25681次列车111道作业前,王润霄边查看调车作业计划边用对讲机联系作业股道。

“驼峰楼,111道拉风作业,1号。”

“1号,111道可以进行拉风作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润霄缓缓打开车辆折角塞门,放出25681次列车主风管余风。他半蹲着身子,手用力往后一拉,“扑哧”一声,大约5秒过后,再熟练地捡起股道里的“石子”卡住拉风杆,排出副风缸里的余风,等一节车放完风后他才站起来。

接着,王润霄快速走到下一节车前,重复着同样的动作——弯腰、摘风管、拉风杆、卡“石子”……确保风排净、不漏排、不抱闸。

第1节、第2节、第3节……没过几分钟,王润霄脸夹两旁渗出一层层豆大汗珠,后背也已全部湿透……

“复检是拉风作业最后一个环节,复检风缸里的风是否排净,遇到没有缓解的车辆,必须再次拉动拉风杆,确认每节车完全处于缓解状态。”王润霄对25681次货物列车原路返回,进行拉风复检。“我要边复检边核对解体计划,对解体车辆再次查看提钩杆有无铁丝捆绑、闸瓦是否缓解到位、风管有没有摘开,每一个细节都不能落下,否则会存在车辆解体安全隐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反复弯腰检查每一节车是否有问题,并“打掉”第一次拉风时所卡的“石子”,遇到没有彻底缓解到位的车辆,王润霄还要进行“特殊”处理——使出全身气力用嘴对制动软管吹气,借助外力使车辆鞲(gou)鞴(bei)缓解,拉风任务才算顺利完成……

13时51分,从列车这端走到另一端,王润霄回到25681次列车首位,打上“风完,1场1班1号”标记,此时他已是满头大汗,汗珠不断顺着脸颊滴落,帽子也湿了一圈。

短暂休息后,王润霄又继续奔向另一列货物列车,在热浪滚滚的“蒸笼”里,保障着南来北往货物列车运输安全。(记 者:王三合 通讯员:陈向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