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创,请勿抄袭和搬运,违者必究

受台风“杜苏芮”影响,京津冀等地区遭受了重大的水灾,内涝。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国各大企业纷纷出手,捐款数千万,上亿元,还捐赠大量的物资到灾区。

但在众多的捐款名单中,并没有出现一些人想看见的华为名字,于是又开始了逼捐闹剧。纷纷指责华为,难道捐款了没说等于没捐?这批人何时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灾难中捐款已经成为衡量一家企业或个人的“标准”,捐款多的能够获得更多的赞赏声,捐款少的甚至还会被人批评,对其进行道德绑架。而这些口无遮拦的人,往往一分钱都没有出,就随意指责别人。

华为又成为了京津冀捐款事件的主角,讨论话题的热度比一些捐款的企业,个人还要高,只因一些人没有在捐款名单中看见华为的名字。

有一位网友表示:“华为真是个异类,捐款名单再长也看不到它的名字,但人设居然是爱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的发言引来不少人的跟风,也都在质疑华为为什么没有捐款。当然,有跟风的也有批评的,大多数的人还是能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看待事情。评论区就有人回复道“以捐款来评价企业?”“华为基本不公开这种信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也的确如此,在过往的一些自然灾害中,华为也有捐款行动,但因为没有公布捐款信息,所以就像现在一样被外界质疑。比如2021年的郑州水灾,华为捐款了3000万元,还派遣了工程师到当地抢修通信。

面对外界的质疑,华为并没有做任何回复,与这些人争辩只会把事情闹得愈演愈烈。最终的结果是河南慈善网放出了华为捐款3000万元的捐款证明,证实华为的确在郑州水灾中捐款抗洪救灾。

华为再现两年前的逼捐闹剧,历史何其相似,今年京津冀地区同样是遭受水灾,同样是有大量的企业参与捐款,也没有看见华为的名字。

但我们不能因此来判断华为没有在灾害中做出过贡献,也许是以捐款是形式,也许是参与实际的通讯抢修。甚至相比于捐款,能够快速恢复灾区的通讯意义会更大一些。捐钱没说不等于没捐,这批逼捐的人该消停了。

细数华为的捐款行动,也许会迟到,但不会缺席,2008年汶川大地震,华为当时向四川汶川灾区捐款1亿元人民币,同时向灾区提供了通信设备和技术支持,帮助恢复通信网络。

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华为向玉树灾区捐款5000万元人民币,并提供通信设备和技术支持,支持救援和重建工作。还有2013年雅安地震,华为向雅安灾区捐款5000万元人民币。

2020年武汉新冠疫情,华为不仅向武汉提供物资支持,也在向世界各国捐赠了大量医疗物资和设备,帮助各国抗击疫情。

这些例子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华为在面对灾害事件时常常积极参与捐款行动。网上逼捐的人只能看见眼前的东西,却忽略了自然灾害的背后有华为的默默付出。

企业捐款本就是基于自愿原则,捐多捐少都是心意,没什么好说的。也许有人觉得,华为这样的大企业就应该多捐一些,捐少了或者没捐就该挨骂。

有这种想法的人最可恶,华为的经营情况今非昔比,巅峰时期可以赚取近9000亿元的年营收。但是遭受了美国四轮规则措施之后,华为营收持续下去。2022年的营收仅为6423亿人民币,净利润356亿人民币。

在这样的情况下,华为还要保障研发投入,去年华为的研发投入高达1615亿人民币,占到了总营收的25.1%。如果不能保持高额的研发投入,华为就无法开展各项科研项目,获得领先的科技竞争优势。

华为需要有质量的活下去,但代价自然不小,舍弃高额的净利润,缩减边缘业务,承担巨大的压力将经营重心放在核心业务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让人没想到的是,华为除了应对美国规则的压力,还要承受网上逼捐这群人的质疑。是否捐款,捐了多少都不应该拿来道德绑架,没有出现在捐款名单上并不意味着没有做出贡献。

与其质疑捐款,还不如多关注企业,个人捐款的钱如何妥善运用,怎样帮助灾区重建,才是要紧事。

同意的请点赞,欢迎转发,留言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