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 | CUPL语言与法律研究

感谢作者授权推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法连,中国政法大学钱端升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法学院法律博士(JD)。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研究首席专家,兼任中国仲裁法学研究会法律英语教学与测试专业委员会会长、全国人大法工委法律英文译审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高端智库核心专家团队成员、中国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语言与法律研究》学术辑刊主编等职。张法连教授长期致力于法律语言与翻译、法治传播及法治外交等新兴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工作,是我国法律英语学科的奠基人,是法律翻译、法治传播研究领域的领军学者。张法连教授也是国际上首位提出并系统阐释“法治外交”理念的中国学者。

主要研究领域:法律语言与翻译、法治外交、英美法、法治传播和美国研究。

8月6日至9日,由中国翻译协会、中国翻译研究院、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联合主办的2023年全国高等院校翻译专业师资培训在线举行。中国政法大学钱端升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法连教授主要围绕(以下简称《民法典》)英译存在的问题,就立法文本翻译质量管控、法律翻译教学实践、法律翻译人才培养方案等内容进行了精彩讲解,并针对学员普遍关心的法律翻译学习和教学相关问题,逐一进行了详细解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法连教授参加了《民法典》英译工作并担任统稿专家。作为我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制度载体,其编纂与出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后疫情时代,国际秩序正在重组,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亟需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习近平法治思想提出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协调推进国内治理和国际治理,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法治作为国际交往的最大公约数,通过法治国际传播助推涉外法治建设势在必行。国际传播离不开翻译,法律翻译是实现法治国际传播的必然路径。全国人大法工委组织的《民法典》英译工作是推动我国法治国际传播工作的生动案例,更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举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讲座期间,张法连教授基于《民法典》英译本中值得商榷的翻译问题和的部分译例,紧扣立法文本翻译原则、立法文本翻译质量评估体系构建和法律翻译人才培养方案等要点,进行了专业、详实、细致的讲解,并提出了深谋远虑的对策建议,为我国高校外语教育改革与涉外法治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引领。

张法连教授鲜明指出,国家法律翻译能力是国家翻译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核心要素。涉外法治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法律翻译是涉外法治工作的助推器,国家法律翻译能力直接决定了中国法治国际传播效能。法律翻译质量直接影响我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在域外的传播效果,我们要努力解决西方听众“不愿听”、“听不懂”的难题,全面提升法律语言翻译水平。唯有通过讲好中国法治故事,方能取信于国际社会。张法连教授研究提出法律翻译的四项基本原则,即“准确严谨、清晰简明、前后一致和语体规范”。张教授以“国家”、“人民和公民”、“罚金和罚款”等术语翻译为例,结合《民法典》译例进行评析,论证了在法治国际传播中译入语读者接受度的重要性,强调法律翻译应做到真实含义的对等和法律功能的对等,容不得半点马虎和差错。张教授还重点讲解了“人格权”、“民事行为能力”、“善意第三人”等《民法典》中专业术语的翻译,提出“大胆借鉴,洋为中用”的翻译策略。《民法典》编纂过程中充分借鉴了域外先进的法治经验,对于国外法律体系中原本就有的术语、概念,在翻译时可以奉行“拿来主义”,无需另起炉灶、再造翻译,以免引起误解,影响司法交流。法律就是语言,语言之外无法律,我们要重视中西法律语言与文化对比研究,翻译时做到灵活变通,切勿盲目迷信“翻译技巧”。张教授尖锐指出,翻译的重要性一直被低估,中国法学是翻译法学,加强中国法律翻译的精准传播不仅是加强涉外法治建设的现实所需,更关乎法治中国国际形象的高效塑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法连教授强调翻译质量的客观评估是提高翻译传播效能的前提。《民法典》英译是第一次由国家机构作为翻译主体所组织进行的翻译活动,《民法典》等立法文本的外译质量直接关涉中国法治域外传播的效果,影响中国国际法治形象的塑造,甚至关涉国家安全,影响中国外交总体目标的实现。成事之要,关键在人。张教授强调了影响《民法典》翻译质量的译者因素,指出法律翻译者应具备扎实的法律外语技能和基本的法学专业知识(尤其是英美法知识),并强调了法律翻译者的政治素养,要求法律工作者对党无限忠诚,并怀有高度的爱国情怀。张教授提出语言学、法学(包括译入语国别法)、法律外语三个主干专业素养缺一不可,组织管理者必须明晰这些硬性条件,不可马虎,在组建法律翻译团队时务必明确并严格遵守这些条件,否则将难以确保译文质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法连教授最后重申了法律英语专业学习的根基作用,首先必须要学好法律外语才能做好法律翻译。法律外语是法言法语,和普通外语有较大区别。目前,提升自身法律英语水平比较有效的方法是报考法律英语证书(LEC)全国统一考试,以考促学,直观检验自身的法律英语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张法连教授认为当前法学学科专业划分难以满足国家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的现实需要,亟需与语言学深度融合,共同为全面促进我国涉外法治建设提供学科支撑。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实现法学与语言学等学科的有机融合,培育新兴交叉学科增长点,时不我待。从国家战略高度重视法律翻译工作,努力构建中国法治话语国际传播体系,依“法”翻译,这是讲好中国法治故事,塑造法治中国形象,有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经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答疑环节,张法连教授对学员们提出的问题逐一做了详细解答。张法连教授首先澄清了对法律英语和法律翻译的常见误解。他强调,法律英语不是“法律+英语”的简单相加,它不仅仅是一门课,而是新兴交叉学科专业;法律翻译也不是简简单单的一门课,而是由法律术语翻译、立法文本翻译、国际公约翻译、合同翻译、法庭口译、中西法律语言文化对比研究等多个课程组成的课程群。《民法典》翻译是立法文本翻译,属于法律翻译的一种,法律翻译还包括司法语言的翻译、法庭口译、法学著作类翻译等。张法连教授进一步指出,学习法律翻译应循序渐进,以法律英语为起点,一定要重视法律英语的基础性先导作用;学习法律翻译亦不可一蹴而就,要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先学习法律英语、中国法律知识、法律语言学、中西法律文化对比研究等课程,打好基础后再进行系统的法律翻译学习。此外,他告诫学员不要迷信翻译技巧,而要注重翻译实践经验的积累。对于大家普遍关心的法律翻译教学相关问题,张教授认为,法律翻译教学应科学实施并逐步推进,不能急于求成。法律翻译教学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具体的法律翻译课程设置可参考张法连教授编著的《法律英语专业教学大纲》。

张法连教授站在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多角度、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法律翻译对于提升法治国际传播效能、推进涉外法治建设的重要性。整个讲座精彩不断,既有高屋建瓴的原则指导,又有具体精准的翻译技能传授;既有理论支撑,又贴近发展实务,还不乏方法指引,也有成译示范。此次授课内容丰富生动,新颖实用,精言妙句,令与会者大饱耳福。法律翻译关涉国家事权,做好法律翻译,提升法治国际传播效能兹事体大。中国法律外译对于构建中国国际话语体系,提升国际话语权,推行法治外交,塑造法治中国国际形象,有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供稿人:蒋毓婧,北京语言大学法律语言与翻译方向博士研究生;孙贝,中国政法大学法治传播方向博士研究生;王诗妍,中国政法大学法治传播方向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 王睿

审核人员 | 张文硕

本文声明 | 本文章仅限学习交流使用,如遇侵权,我们会及时删除。本文章不代表北大法律信息网(北大法宝)和北京北大英华科技有限公司的法律意见或对相关法规/案件/事件等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