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系列——秦末汉初风云录开篇:

秦汉风云三十年,无数小人物崛起、大人物湮灭,风云变幻潮起潮落

连载系列——秦末汉初风云录

第一章:秦二世胡亥

第一节:秦始皇吃了没历史经验的亏

公元前211年,秦始皇三十六年,天降陨石,大陨石在地上砸出一个大坑,石壁上刻着六个大字——始皇死而地分。

很显然,有人想通过乱力怪神来发泄对秦朝统治的不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赤裸裸的诅咒,秦始皇当然不能忍,随即派人前去调查。

但查来查去都没结果,这也难怪,没摄像头、没测谎仪、连侦察手段都落后的两千年前,能查出来才怪呢?

这不要紧,抓不到人,那就宁杀错不放过,以陨石为中心,放眼望去能看到的村庄一个不留,不管男女老幼统统杀绝,这块大陨石则就地焚毁,渣都不能留。

这就是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始皇高调处理陨石事件,是想震慑天下人——逆我者亡。

但这似乎产生了反作用,这句“始皇死而地分”的不祥预言不胫而走,传遍了帝国的每一个角落,它在告诉每一个反秦人士,“天要王秦”,也鼓励着每一个反秦人士,“民间仍有义士在身体力行地反抗秦帝国”。

靠武力夺取天下秦始皇不会想到这些,在秦始皇看来,自己的实力是碾压反抗者的,天下之兵器已经铸成十二金人放在咸阳,自己又手握百万虎狼之师,就算你敢怒,你也不敢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开始了他的第五次巡游,也是最后一次,“始皇死而地分”的预言,悄悄开始成真。

秦始皇带上左丞相李斯,内臣赵高,还有自己小儿子胡亥,踏上了巡游之路。

胡亥是主动请求陪同一起前去,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胡亥这个举动无疑是正确的。

皇帝日益衰老,出巡又是路途颠簸,路上有什么三长两短,身边的皇子无疑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秦始皇一共有20多个儿子,胡亥是最小的一个,如果秦始皇真要考虑接班人,除非其他儿子都是平庸之人,而胡亥是天才,否则怎么也不会考虑到让最小的儿子接自己的班,不管是皇族宗室还是朝廷大臣,这个辈分的皇子都没有足够的实力坐稳江山。

也许秦始皇觉得自己身体硬朗得很,没必要考虑路上出现的意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始皇一路南下,观云梦泽(相传在湖北境内的一个湖泊),登九嶷山(位于湖南省南部)祭祀。

秦始皇这样干,当然不是因为爱好山水,相传舜帝南巡时,就干过类似的事情,所以秦始皇是在告诉天下人,我的功绩堪比尧舜,现在当天下之主,你们就别有什么异议了。

接着就沿着长江下游一路巡视,总之,每到一处大江大湖大山,秦始皇都要搞祭祀。

周朝有“祭不越往”的传统,就是说诸侯们只能祭祀自己领土的山神河仙。但秦始皇全天下搞祭祀,是在向每一个角落的臣民宣示主权。

清朝的康熙和乾隆数次南巡,也是一样的道理。天下反动势力犹在,只有皇帝亲临,才镇压得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仪式搞完了,秦始皇开始踏上归程,就在这时,皇帝病了。

病急乱投医,哪怕是皇帝也如此,身边的御医束手无策时,秦始皇就安排自己的贴身护卫蒙毅赶回咸阳,操办望祭大典,祈求祖宗保佑。

没错,就是那个被搬上大银幕、成龙主演的电影《神话》里的蒙毅

而此刻,而蒙毅的兄弟蒙恬正在北方陪着秦始皇的长子扶苏阻止游牧民族南下。

从这里可以看出秦始皇对蒙家的厚爱和信任,蒙氏两兄弟,一个陪着皇帝,一个陪着皇帝的长子,这是多大的恩宠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这个时候让蒙毅离开,秦始皇是出昏招了。

蒙毅是秦始皇最信任的贴身护卫,蒙毅离开了,一旦自己熬不住,要传大位给某个皇子时,身边就没有信得过的臣子了。

当然有可能秦始皇此刻还是相信自己能熬过去,也相信蒙毅回到咸阳主持了望祭大典后,在祖宗的保佑下,自己就能好起来。

但哪怕是皇帝,也终究是肉体凡胎。

秦始皇的病情一天天加重,身边人已经开始谋划这位千古一帝死后的权力分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这又得怪秦始皇了,即位那么久,儿子那么多,但就是没立储,而且还把自己的长子派到北方去,而不是镇守首都咸阳。

秦始皇是吃了没有历史经验的亏,往后的皇帝巡视天下也好,御驾亲征也好,都会让太子留在首都监国。

比如朱棣数次远征漠北,带其他皇子上战场,唯独太子留在京师监国。朱棣死在第五次征漠北回师途中,太子朱高炽顺位称帝,马上就稳住了局面。

也不能怪秦始皇,没有其他成功和失败案例告诉他该怎么做皇帝,只能自己摸索,犯错也是在所难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病是真好不起来了,秦始皇开始交代身后事,让赵高写信给长子扶苏,让他从北方赶回咸阳出席自己的葬礼,接自己的班。

但奇怪的是,这封信竟然一直没寄出去。

此刻,秦始皇身边的人可能已经结成了同党,秦始皇的身后事,由他们来安排。

巡游的队伍里,除了秦始皇,丞相李斯最大,而赵高又遗诏的执笔者,这信发与不发,信的内容如何写,已经由不得卧病在床的秦始皇说了算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始皇病逝后,主持大局的李斯秘不发丧,假装皇帝还好好的,这也是稳重的一种表现,毕竟皇帝的死讯一旦传开,各方势力就会蠢蠢欲动,不利于帝国稳定。

而这时,如果李斯赵高遵从秦始皇遗愿,把尸体运回到咸阳后拥立扶苏为新君,历史的走向将彻底改变。

但从李斯和赵高的个人利益看,都不希望扶苏即位。

赵高曾经犯了法,秦始皇安排蒙毅处理,蒙毅大公无私判了赵高死刑,但无奈秦始皇对这个内臣十分喜欢,舍不得,就赦免了赵高的死罪,继续留他在身边。

所以赵高跟蒙毅是有仇的。

而李斯这边,李斯从一介书生爬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靠的是秦始皇的欣赏,而扶苏欣赏的却是蒙恬,一旦扶苏当了新皇帝,自己就要失宠了。

所以李斯跟蒙恬是政敌。

如果扶苏即位,毫无疑问蒙氏兄弟是最大的赢家,赵高和李斯哪怕不死,也会被边缘化,从此远离权力中心。

一方面是赵高和李斯可以篡改遗诏,一方面他们又不愿意扶苏即位。

巡游的队伍里,刚好又有皇子胡亥。

三人的利益达到一致。

李斯和赵高借死人秦始皇之手,假传圣旨,立胡亥为天子,又修一封降罪的书信发往北方,要扶苏和蒙恬交出军队指挥权并自杀谢罪。

如果此刻蒙毅还在秦始皇身边,局势还能扭转,于公于私蒙毅都不会让赵高和李斯得逞,而且蒙毅手握秦始皇近卫军,李斯就算是丞相也是文臣一个。

但历史没有如果,让蒙毅离开是秦始皇犯下的大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降罪的书信传到扶苏手里,扶苏这人嘛,心也太直了,含泪看完后就准备自杀。

蒙恬赶紧拦住,说你是皇帝的长子,我是镇守北方的大将,都肩负国家重任,怎么可以说死就死,而且这书信内容也太离谱了,要死也要确认下消息是不是真的。

扶苏说,“父亲要儿子死,死就死了,想那么多干嘛?”说完就自杀了。

但蒙恬没扶苏那么冲动,他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皇帝要自己死,但蒙恬还是忠义啊,交出军权,等待有关部门发落,并没有拥兵自重。

其实这个时候,如果扶苏和蒙恬把心一横,不管书信是真是假,就是不从,别说赵高和李斯拿他们没办法,就算是秦始皇在世,也拿他们没办法。

蒙家世代为将,在军队颇有威望,扶苏又深得关中百姓爱戴,他们联手造反,成功率非常大。

但一个是忠臣,一个是孝顺儿子,两个都是道德上的好人,斗不过赵高和李斯这两个阴险小人。

在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中,谁的道德底线低,谁就更容易胜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使者把扶苏自杀、蒙恬收押的消息带回在往咸阳赶路的夺位三人组中。

如此轻松地就解决了胡亥称帝的最大威胁,这夺位三人组不是一般的幸运。

对内能借秦始皇死人之口为所欲为,对外又干掉了扶苏和夺了蒙恬的军权,这时的夺位三人组已经是大秦帝国的实际操盘团队了。

在咸阳操持完祭祀大典的蒙毅赶回巡游队伍,但此时他已经无法与秦始皇见面,夺位三人借秦始皇之口随便找了个理由解除了蒙毅的职务,等回到咸阳后,一并解决蒙氏家族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这样,小人物赵高抓住了历史机遇,凭借心狠手辣,一跃成为了与丞相李斯并肩的权臣。而原本与帝位无缘的胡亥也因为一次幸运的陪同出巡,皇位突然就砸到头上了。

而本来接班执掌天下的扶苏和其亲信蒙氏兄弟,就这样稀里糊涂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历史总是充满戏剧性,没有什么是顺理成章,偶然的历史机遇,能成就一个人,也能毁掉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