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长安三万里》票房过17亿了,这是第一次,国人通过动画跨越千年,见大唐群英。

长安三万里》以高适的口吻缓缓道出,人人对高适感兴趣。

他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呢?他做到了怎样的官职呢?

小七细细说给你听。

高适祖籍渤海(河北沧州),渤海高氏,为河北名门。

祖父高侃是高宗时代的名将,父亲高崇文曾做到韶州长史。

韶州,就是今天的广东韶关。

虽为名将之后,但高适的前半生基本在流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代,官员的子孙可以经由门荫做官,但高适没走这条道路。

有学者推测,高适的父亲当是犯了严重的错误,弄丢了门荫子孙的资格。

还有一种说法,因为高适的堂哥占了名额,所以高适没机会。

任何朝代,首都的机会都是最多的。

在大唐,长安是所有梦想的启始地,源源不断的人来到长安。

高适也意气风发,带着书和剑,来到了长安。

正如电影《长安三万里》中所说的那样:叩天子门,立不世功。

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

——高适《别韦参军》

他是来参加开元九年五月的制举。

制举是为选拔“非常之才”而举行的不定期非常规考试。

以天子的名义,征召各地有才之士来京,由君主亲自策问。

如果符合君主心意,则可以直接授官。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制举规格高,虽然不需要州县选拔,但是,需要五品以上的官员推荐,才能得到一张制举的门票。

正如《长安三万里》中所感慨的那样:世间捷径又岂是为寒门所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熙熙攘攘的长安,繁华似锦,才子王维成了状元。

可高适却没那么好运了。

名人高官看都不看他一眼,想见皇帝一面,也只能想想而已。

高适在长安盘桓了一阵子,实在没有出路,回到了家乡。

梁宋是个好地方,安定下来,锄地钓鱼为生,闲时读书。

这一隐,就是十二年。

大唐繁荣昌盛,谁又甘心在田间老死一生,许多人在边疆寻找机会。

机会来了。

开元二十年(732年),高适二十三岁了。

东北的契丹叛乱,朝廷派信安王李祎平叛。

高适去投李祎幕府,未受赏识。

边塞的寒风磨砺了高适的身体,也激发了他的诗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朝廷又开始了制举。

高适再次来到长安,又失败了。

老天爷没有给高适机会,他又回到商丘,隐居、读书、种地。

开元二十六年(738),有一个朋友从边塞归来,写了一首《燕歌行》给高适看。

想起自己在蓟北投军的经历,高适感慨万千,和了一首《燕歌行》。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燕歌行》

他责难轻敌不体恤战士的将帅,痛心牺牲的将士。

悲悯的情怀,千古传唱。

在梁宋的生活,并不是一潭死水。

天宝三载(744年)夏天,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在洛阳,遇见了杜甫,两人相约同游梁宋。

在梁宋,两人遇见了高适,三人同游。

盛唐的三位大诗人,相聚在一起,真是盛事。

三人结为好友, 一起拜访名士,一起踏访名山,真可谓快活。

这一段经历成为三人最珍贵的回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好,命运并没有一直薄待高适。

天宝八载(749),张九龄之弟张九皋,终于看到了闪光的高适,推荐高适赴长安制举。

高适终于登科,被授职封丘尉,这一年,他已经46岁了。

逢迎长官,欺压百姓,他实在不喜。

他辞职了。

天宝十三载(754),高适来到西北,经陇右节度判官田良丘推荐,在名将歌舒翰帐下当了一名掌书记。

掌书记为军中高级文官,负责写军机文书,还要参赞军机。

好日子没过多久,渔阳鼙鼓动天地,安禄山反了。

安禄山筹谋已久,叛军一路南下,横扫河北河南,一个月就占领了洛阳,直逼潼关。

潼关是长安的屏障,潼关守住了,长安可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玄宗犯了疑心病,杀了驻守潼关的高仙芝和封长清。

朝中没大将了,玄宗命老将歌舒翰镇守潼关,高适正八品的监察御史随军。

杨国忠给唐玄宗出馊主意,逼迫歌舒翰主动出击。

老将流着泪出击,果然大败。

长安危险了,高适很有血性,他快马跑到长安,请求死守。

可唐玄宗却不听,他带着儿子、亲信大臣,还有杨贵妃逃往四川。

走到马嵬,愤怒的士兵杀死了杨国忠,杨贵妃也被赐死。

高适又追上玄宗,痛陈潼关失利的原由,他也理解唐玄宗奔蜀。

看着眼前这个千里追随的高适,玄宗很感动,当即升高适为侍御史,又升为谏议大夫。

谏议大夫是正五品。

帝国的叛乱在继续,帝国的权谋也在继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唐玄宗莫名成了太上皇。

于是,他发布《命三王制》。

他一方面承认李亨皇帝的地位,又赋予其他几个儿子莫大的权力。

考验政治智慧的时候到了,高适坚定地站在唐肃宗这一边。

唐肃宗没有辜负高适,授予了他官职: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兼御史中丞。

一年的时间,从从八品到了正三品。

带着这一连串的头衔,肃宗派他讨伐不听话的永王李璘。

高适还未动手,李璘就在丹阳兵败被杀。

此时,误投李璘军营的李白成为了阶下囚,因着曾经的关系,李白向高适求救。

高适没有出手,见惯了政治上的无情,高适如履薄冰。

至德二载(757),长安被收复,朝中开始了大调整。

高适收到了新任命:太子詹事,分司东都。

这是个闲职,很适合年近六十的高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759年,帝国叛乱又起,高适被派到了蜀中。

不久,蜀中果然乱了。

761年,梓州刺史段子璋谋反,高适与成都尹崔光远联手平叛,两个月就消灭了段子璋。

第二年,西川兵马使徐知道造反,高适出手平叛,再立一功。

而后,高适成为剑南西川节度使,也因此成为盛唐诗中唯一一位封疆大吏。

吐蕃又来侵扰,高适却丢了西川,朝廷于是派严武接替高适。

严武到蜀后,大破吐蕃七万军,可是, 失去的一些地方再也收不回来了。

高适回到了长安,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

唐代诗人封侯的,
确是少见。

回长安
一年后,高适去世,年六十二岁。

皇帝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唐书·高适传》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纵观高适的一生,确是大器晚成。近五十时,才开始仕途,十几年仕途生涯,走得还算平顺。

而这一切,可能也要归功于蛰伏的那些年,读书、练武、思考。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作数。

那些默默耕耘的时光里,不用焦虑地自我怀疑。耐心等着,千锤百炼之后,总有苦尽甘来的那一天。

不信,你看高适。

图片来源:电影《长安三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