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融信托产品出现兑付问题,这颗雷已经坐实了,一时间内,整个信托行业感觉地震一样,神经很敏感。同期内,碧桂园选择躺平,恒大早就摊牌了,就连昔日红人姚老板都被要债的员工给打了。地产行业牵动着信托行业,二者似乎是双胞胎一样,既然房地产风险暴露了,信托行业也无法幸免,后面还会有信托产品暴雷,希望各家信托公司在对外披露信息的时候,一定要相对客观些,不管你是什么类型的信托公司,如果把话说的太死,后面想要解决问题,就非常困难了,相比而言,信任危机更可怕。

说到信托,与股票不同,大部分人都了解股票,但是对信托却很陌生。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投资信托的门槛太高了,周期也比较长,但是总体收益率也不高,信托产品往往琳琅满目,即便是购买信托的投资者,估计也很难懂里面的产品设计。正因为有这样的高门槛,所以我们看到购买信托的群体,往往是有钱人,或者是一些公司去购买。比如本次购买中融信托产品的上市公司,就是无脑有钱,钱闲着也是闲着,肯定不能分给投资者,那就购买信托,即便到最后钱收不回来,进而影响利润,上市公司亏损,也很正常,所以上市公司群体购买信托的规模是很庞大的。

那么,信托是否有风险呢?那肯定的!只要是金融产品,它就是有风险的,信托行业之前是受银保监会监管,现在属于金融管理局监管,所以它跟股市是不同的监管者。此前,国家为了杜绝资金脱实向虚,曾经针对资管产品、信托类产品,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重点提到了三个风险,那就是资金池、多层嵌套、期限错配,本次中融信托的产品出问题,市场认为就是资金池出现问题了。

在这需要重点强调一下,资金池业务是明确禁止的!不过,这个往往就是在边缘行走,界定也很模糊,信托的天然属性,注定了无法彻底摆脱资金池的标签。说简单点,你信托产品出现亏损了,后面进来的人还是按照1元每份去购买,前面购买的人,并不会因为信托亏损了,而亏钱,还是可以按照约定的收益率拿钱走人,所以这样的商业模式,就必须要有源源不断的后来者,才能维持,一旦后来人少了,或者不足以应对前面人兑付了,那肯定是麻烦事儿。至于说期限错配、多层嵌套,那就更简单了,杠杆加上来,而且无法实现穿透,只要有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那就是多米诺骨牌效应开始了。

按照最新的数据,截止到6月底,信托规模是22万亿左右,要知道私募基金的规模才20多万亿,公募基金规模才27万亿,相比较而言,私募、公募更加好管理,但是信托行业似乎不是很透明,永远那么神秘!本次由地产风险释放,带来的信托产品暴雷问题,一定程度上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毕竟信托是地产的衣食父母,大量的输血房地产,二者深度绑定了。从投资人的角度,赎回的欲望肯定非常高了,那会进一步引爆兑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