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也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要素。为进一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增强群众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招远市夏甸镇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充足的硬件条件资源优势,精准对接群众文化需求和文化服务模式,通过前期调研和实践,不断完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不断配齐、配强、配优全镇文化力量,充分发挥群众自我组织管理能力,与镇文宣办专职骨干力量相结合,将一道道文化大餐送到百姓身边,不断提升群众文化生活补给能力水平,不断挖掘文艺创作人才队伍,出台更具人性化政策支持,出具更加标准化管理模式,切实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传承非遗打造新时代工匠精神

“这些胶东花饽饽、根雕、柳编、字画、摄影等等都是夏甸镇村民自己动手创作的,每件展品用心雕琢、创作,体现的是一种对民俗文化的尊重,也是对我们民间艺人创作的鼓励,有这么个平台感觉真好。”千禧花饽饽创作者臧大姐告诉我们。

今年以来,夏甸镇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创新开展各类民俗艺术制作展览活动,带领居民们亲手制作柳编、根雕、绘画等艺术作品,了解民俗文化的历史和工艺,体会民间艺人“指尖的舞蹈”技艺。

非遗文化传承是对历史的记忆和铭刻,非遗文化中蕴藏的老一辈匠人的工匠精神是新时代需要的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核心是追求卓越,要求人们一丝不苟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夏甸镇对民俗文化展厅的策划打造,对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推崇和推广,将在无形中坚定民间艺人的创作信心,带动更多年轻人投身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从而在潜移默化中用最朴实的工匠精神打造一种向善、向好、追求卓越的社会精神内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舞会友“舞动”新时代和谐乐章

“今天真是上了一堂专业的舞蹈课,从课前的基本功练习到课上老师对我们动作的指导都让我受益匪浅,以前都是比比划划,学个大概,现在通过老师的专业授课提高了自己对舞蹈的认知和跳舞水平,真好,这样的培训,下次俺们还来!”银山后村的刘大姐对今天的舞蹈课堂赞不绝口,据悉,夏甸镇邀请天鹅湖艺术团专业舞蹈老师下沉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镇域舞蹈队和文艺爱好者们开展专业舞蹈培训,让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成为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进一步增强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和幸福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小的舞蹈看似简单,但是却蕴藏着大大的“深意”。“现在镇上重视村里的舞蹈队,村民积极参与跳舞的热情不断高涨,晚上风凉,村民聚在一起排排新舞蹈,这种感觉真好!”前路家村孙大姐如是说。夏甸镇不断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群众新方式,通过“点对点”送技术下乡、“一对一”专业辅导,精准对接群众文化需求,在软硬件上下足功夫。通过舞蹈会友、舞蹈培训、村与村PK舞蹈“线上”打擂等活动,让群众文化生活更加有参与感、更加有满足感、更加有幸福感。

带头垂范弘扬新时代文明乡风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夏甸镇充分发挥党员示范带头作用,积极弘扬新时代新风正气。一方面,在镇、村、企每月主题党日活动、村民小组会议、党员大会等活动中,要求镇、村两级的党员干部都要成为文明乡风的“带头人”和“老师”,注重发挥“劝、帮、教”作用,党员干部自身要通过网络、书本、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先学一步,在各类会议活动中都“说一说、讲一讲、评一评”,让友善、礼让、孝悌、感恩、文明、诚信等这些优秀文化在田间地头、农家院落、企业车间都能落地生根。另一方面,组织全镇21名35岁以下年轻机关干部深入田间地头,结合本职工作,充分挖掘身边涌现出的好人好事,创办“多彩夏甸”公众号副刊,弘扬夏甸“主旋律”“正能量”,在挖掘过程中年轻干部也体会到了榜样的力量。

接续传承才能看见未来的希望和力量,不断潜移默化影响,真正将身边好人好事发扬光大,才能树起正气的“大旗”,让弘扬时代新风的力量不只是有力度,还更加有温度。把优秀传统文化送进群众的心里,让新时代文明乡风成为一股无形的正能量。

近年来,夏甸镇不断提高群众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丰富载体和内涵,用更加多样化、更加趣味化的方式,让群众真正参与其中,通过充分利用镇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文化服务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以及镇村两级文体活动广场,让硬件设施“跟得上”,让软件服务“人性化”。同时,集思广益,征集镇域内文艺爱好者和文化艺术团队,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座谈会,用好群众意见“这把尺”,勇做群众满意“挑担人”,坚持文化生活“热”在基层、“热”在群众,通过培植文艺带头骨干“领队伍”、各村全面铺开建群“扩队伍”等多种有效方式,策划开展更多高品质的群众文化活动,满足群众在新时代的文化需求,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增强群众获得感。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从春龙 通讯员 许琳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