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博时空 作者 木墒、苏皖皖 维多利亚女王(Alexandrina Victoria)是第一个以“大不列颠与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和印度女皇”名号称呼的英国君主。她在位的 63 年期间(1837 年 6 月 20 日~1901 年 1 月 22 日)直至她去世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 1914 年,英国都称之为维多利亚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英)维多利亚女王肖像

1837 年,18 岁的维多利亚女王登基,一生中恪守立宪君主的原则。这一时期以崇尚道德修养和谦虚礼貌而著称,华丽典雅的宫廷服饰成为时尚潮流。

维多利亚时代正值英国工业革命的鼎盛时期,社会的繁荣滋养了文化艺术的蓬勃发展,各种艺术思潮缤纷涌现。诸如在绘画中巧妙表现光和色的浪漫主义风景画大师威廉·透纳,掀起一股时代新风的“拉斐尔前派兄弟会”以及使英国美术开始具备精雅气质的古典主义绘画实践等,艺术家们的创新探索和杰出成就为英国在世界艺术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广东省博物馆 “绽放:维多利亚时代的艺术”展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广东省博物馆 “绽放:维多利亚时代的艺术”展览

浪漫主义的后期荣光

作为英国浪漫主义画家的代表,透纳的《沉船浮标》毫无疑问是本次展览最受人瞩目的展品之一,这件作品也是首次来到中国,非常难得。很多观众进了展厅之后会直奔这幅画的位置,仔细欣赏透纳的这幅作品。

威廉·透纳(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是英国绘画史上的天才人物,19 世纪上半叶英国学院派画家的代表。他的出现使得以风景画为代表的英国美术成功跻身于国际艺术之巅。他因对光线的把握和对色彩的巧妙运用,被后人奉为印象派先驱。其作品常常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崇高壮丽和无比的威力以及画家创作时的满腔激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威廉·透纳,沉船浮标

《沉船浮标》最初创作于 1807 年左右,42 年后,已经 74 岁的威廉·透纳耗费 6 天心血将其重新完成,《艺术期刊》称其为“透纳晚期最好的作品”。

画作上下两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光暗对比,上半部分用一大片朦胧色彩来象征雾、光和大气以体现大自然深不可测的广大,这在透纳晚期作品中较为常见。彩虹意象在大多数场景中都象征着希望。但在《沉船浮标》中,透纳首先让我们看到光明和彩虹,然后引向可能发生灾难的黑暗与风暴地带。

画面的前景当中还有两个浮标,用来提醒人们注意水下隐藏的危险。其中绿色的浮标上面还有几个英文的字母ECK,这正对应着沉船的英文单词 shipwreck。画家把浮标放在如此明显的地方,就是用来提醒人们注意危险,但是又用后面青灰色的色调传递出一种不祥的预感。这艘坐满了水手游客的船只,他们是否忽视了警告,或者是已经遭遇了不测?我们不得而知。这也是反映了透纳的一种人生哲思:当我们人类在面对大自然的威力时,多么的渺小而无能为力。

作为透纳的超级仰慕者,艺术评论家约翰·罗斯金(John Ruskin)将此画作描述为“在他高贵的手忘记其灵巧之前所画的最后一幅油画”。

本次广东省博物馆“绽放:维多利亚时代的艺术”展览的策展人王婷在接受本栏目专访时介绍,这幅作品在英国利物浦国家博物馆是作为常设展常年陈列的,这趟来广州“出差”,很多当地的观众都联系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询问这幅画要离开他们国家多久。当得知要离开一年多的时间,利物浦的市民表示非常的不舍。他们也本身也非常珍视和喜欢透纳的这幅作品。

现实主义和满溢的细节

维多利亚时代的政治经济实力大幅度增强,获取财富的机会更多,当时涌现出了非常多的中产阶级。而当时大量的画作也展示了这些新兴的中产阶级的生活场景,比如下面这幅极具现实主义色彩的《贫穷的亲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乔治·古德温·基恩伯(George Goodwin Kilburne),贫穷的亲戚

虽然乔治并不属于拉斐尔前派,但这幅画的细节满载折射出了拉斐尔前派对其的影响。作品描绘的是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客厅。一位身穿丧服的年轻寡妇和她衣衫褴褛的父亲突然出现在他们富有的亲戚家里要钱。富有的姐夫手里拿着钱包,不情愿地递了几张钞票给岳父,同时斜睨着女儿,好像在不满意女儿给小姨倒酒。画面左下角小狗的防御姿态,也从另一个角度表明了主人的态度。同时,从墙上挂着的不同时代的画作和家具细节,也显示出姐夫的财产并不是自己奋斗得来的,而是继承得来的。

策展人王婷介绍,维多利亚时代的中产阶级,一直都是被小说家还有艺术家所关注和探讨的一个话题。因为他们的生活看似富有,其实非常的不稳定,比如这幅画左边那位衣着华贵的女性,她的生活看似富有,但是当时女性地位非常低下,她的活动空间可能仅仅局限于她的居所。如果某天一家之主也就是她的丈夫去世了,或者他们遭遇了一场债务危机,很有可能她们原本繁荣的生活就会被打回原形,右边那位衣着寒酸的女性或许就是某天她的未来。这也是她在本次展览中非常推荐的一幅画作。

维多利亚时代正值英国工业革命的鼎盛时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1848 年之后,英国浪漫主义艺术逐渐为自然主义所取代。人们渴望回归田园生活,开始拒绝城市化与工业化带来的进步。维多利亚头十年的艺术作品有不少对此的描述,而对后世影响颇深的拉斐尔前派也活跃于这一时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爱德华·约翰·科贝特(Edward John Cobbett),表演者

云淡风轻的乡间小路上,一个表演者在展示西洋镜,但是这并不是当时乡村的真实写照,只是画家对于理想乡村生活的描摹。当时的工业革命带来的都市喧闹,让画家们回归自然和乡村来寻求内心的平静。

同一时期,关于城市生活的画作也不断涌现。约翰·罗斯金在《现代画家》中强调了“忠于自然”在艺术中的重要性,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细节上非常写实的画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詹姆斯·坎贝尔(James Campell),等待法律援助

利物浦一间律师办公室里,一位表情倔强的老人在等待见他的律师来处理账单问题,这点可以从作品的原名《有争议的账单》(a disputed bill of costs)看出;老人从帽子到雨伞位于一条垂直线,显示出他十分紧张和不悦;旁边的小男孩可能是他的孙子,正徒劳地指着旋转的陀螺想吸引老人的注意;后面有两个文员在聊着八卦。画作中每一个细节都描述得非常精准,甚至包括贴在墙上的利物浦年鉴与表格、地上编织包的花纹、左边墙上的报纸等。

拉斐尔前派:现实与想象的结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威廉·霍尔曼·亨特(William Holman Hunt),意大利孩童(编稻草的托斯卡纳女孩)

拉菲尔前派尝试将现实主义和类型象征主义结合起来,他们的绘画作品既不是纯粹的写生画,也不是纯粹的凭空想象,而是将现实和想象相结合的艺术作品。

作为拉斐尔前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亨特的这幅画作有着典型的拉斐尔前派风格。我们能看到女孩的衣服图案和褶皱都被刻画得非常细致,手中编织的稻草和肩上鸽子的羽毛细节也都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在“象征现实主义”方面,这幅图画里栖息在少女肩膀上的鸽子,则代表了“亚平宁山脉城市特有的温柔”。

更多展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贝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叼着拖鞋的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期待:1854-1855 年间的炉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悄悄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索尔韦的殉难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渔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忠诚至死不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女王午后礼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珠宝手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耳环一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项链胸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银鎏金广州十三行商馆图贴象牙脸人物故事纹伸缩扇

观展攻略

“千年商都”的广州和相隔万里的港口城市利物浦,都是当时世界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广东省博物馆正在展出的“绽放:维多利亚时代的艺术”,以英国利物浦国家博物馆下属的沃克美术馆、苏德雷博物馆、利华夫人美术馆和世界文明馆精选近 100 件珍贵展品为依托,并联合广东省博物馆和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外销精品及中国丝绸博物馆甄选藏品,展出油画、水彩画、雕塑、服饰、珠宝和瓷器等多项品类,展现了维多利亚时代绝妙多样、开放共融的杰出艺术成就与东西方文化交融的艺术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参观预约:暑期人流高峰,需提前网上预约。可提前一周通过“广东省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唯一预约渠道)预约。

2. 免费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 9 点-17 点(16 点停止入馆)。

“绽放:维多利亚时代的艺术”展览分为四个单元:“城事乡思”“匠星璀璨”“古风新尚”“融贯东西”,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艺术在中国的首次集中亮相,不仅向公众展现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绘画的发展盛况,更浓缩体现了 19 世纪异彩纷呈的欧洲艺术。展览将开放至 8 月 20 日。

参考资料:

[1]H.W.詹森,J.E.戴维斯等,《詹森艺术史》,湖南美术出版社,2017

[2]李金展,“工业革命的兴起与英国绘画的嬗变”,2018年6月6日,青岛科技大学

[3]罗斯金,《现代画家》,上海三联书店,2013

[4]王颖,“拉菲尔前派绘画艺术研究”,2007年6月,河北大学

图片 | 广东省博物馆、木墒

排版 | 小谢

设计 | 子彤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文博时空】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