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系列——秦末汉初风云录
蒙氏三代(蒙骜 蒙武 蒙恬蒙毅),一个齐国家族在秦国奋斗的故事
第一章:秦二世胡亥
第三节:秦始皇遗产
因为一次陪同出巡,胡亥白捡了皇帝来坐。
那这个皇帝做得怎么样呢?
从即位到帝国土崩瓦解,仅仅3年,搁现在,上大学都没毕业,胡亥这皇帝真心做得不咋地。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胡亥是第二个,那秦始皇给胡亥留下了什么帝国遗产呢?
一、偌大的疆土。
横扫六国的秦军,给秦始皇打下了大大的疆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目之所及,皆是我大秦的领土。
胡亥拥有当时已知的世界的所有土地。
二、没有外敌。
秦始皇在灭六国后,就开始南征百越,北伐匈奴。
这两大战场都是秦始皇主动开辟的,在岭南地区的百越根本没有还手之力。而北方的匈奴在名将蒙恬带领的秦军面前,也是不堪一击,为了巩固北方防线,蒙恬还带领大军和奴役大规模修建长城和秦直道。
三、中央集权
与周朝建立时分封天下不同,秦始皇在李斯的建议下,坚持了全国统一实行郡县制,让皇帝的命令可以直达天下每一个角落。
在分封制下,领主的领主,不是我的领主;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天子可以命令诸侯,但是无法命令诸侯的大夫。诸侯可以命令大夫,却无法命令大夫的家臣。
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天下只听一个人的,那就是皇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有土地都是皇帝的,所有人也都只服从皇帝。
四、官僚系统。
要实现全天下人都只听一个人——皇帝,就必须有相应的官僚系统做配合。
皇帝是帝国的大脑,真正做事的,是底下的各大小官员。
从秦孝公实行商鞅变法开始,秦国就开始摒弃周朝留下的贵族共治系统。
在商鞅变法之前,不管是周王室,还是各方诸侯,贵族共治是亘古不变的制度,各贵族之间也都是沾亲带故,官职由贵族世袭。我们熟悉的张良,祖上在韩国五世为相,老子的官职是可以传给儿子的。
商鞅变法要打破的就是这样的世袭制度,不管你出身如何,有军功才能当官封爵。
这就带来一个变化,当官封爵的人,不一定是贵族,因为谁家的贵族也不能保证后代一定是英明神武,能夺取军功,这就给了下层人士通过挣军功的机会成为官员。
这就是“丞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因为官职是来自业绩,更来自皇帝的认可,这些人被派到地方任职时,不仅懂干活,也会拥护皇帝的统治。
当然,这个官僚系统还不够完善,尤其是竞争异常激烈的战国时代,一些拥有现有资源和天赋奇才的人,就不能一步步挣军功了,必须破格录取,直接担任要职。
比如吕不韦,没啥军功,但也当丞相。李斯也是如此。
破格录取,算是对当时不完善官僚系统的一点点修补。
五、法家治国理念。
皇帝一个人统治诺大的帝国、数千万臣民,没有清晰的法律制度,是根本管不过来的。
秦孝公实行商鞅变法后,用法家那一套来治国,已经相当成熟。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销毁一切古代典籍,消灭一切思想和知识,不以古代贤君和圣人为学习对象,全体国民只学习一项知识,那就是当下的法令。
2.不给国民设教师,谁想学习法令就找在任的官吏,这叫“以吏为师”。
3.民间禁止一切暴力行为,什么行侠仗义都是犯罪,百姓只能去敬佩那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人。这就是“无私剑之捍,以斩首为勇”。
在这样的政治构架里,皇帝就是帝国的大脑,运筹帷幄;法律就是一套管理标准;官僚机构就是这套标准的具体执行人。
可以说,大秦帝国的政治架构,完全是按照韩非的思想去打造的,也是韩非一生追求的乌托邦国家。
在韩非设想的乌托邦国家里,帝国只有皇帝一个人动脑,从丞相到下级官吏,不需要动脑,只需要不折不扣地把皇帝的指令执行下去,而民众则“消灭历史,关注当下”,文化知识只有跟官吏学法令,然后按照法令去生活。
为了降低管理成本和皇帝的工作,在韩非的乌托邦国家里,是没有多元化思想一说的。
一旦多元化,管理起来就复杂麻烦了,所以整个社会只能一元化,具体事务就是耕战,种田和打仗。
皇帝每天想的、官僚每天执行的、民众每天做的,都是耕战。
六、兄弟姐妹多,准确点是哥哥姐姐多,胡亥是秦始皇最小的儿子。
秦始皇有多少儿子和女儿呢?史书没写,儿子大概是20多个,女儿的数量没有记载。
这些哥哥姐姐,又衍生出嫂嫂和姐夫这些外戚势力,皇族后裔,嫁娶的对象当然也是门当户对,比如丞相李斯的长子李由就娶了一个公主。
可以看出,胡亥面对的同辈宗室是如此强大。
皇帝与大臣联姻来加固政治同盟,这是常用的办法,但放在秦始皇这边是管用,放在胡亥这里似乎就成了大麻烦。
疆域辽阔、没有外敌、中央集权、官僚系统、法家治国理念、还有众多哥哥姐姐,胡亥继承的六笔遗产,既是巨大的财富,也蕴含着巨大的危机。
下一篇,我们来看看,胡亥面临哪些执政风险。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