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适已过,骄阳化为霖”,8月20日是立秋后的第二个庚日,意味着这天出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进入中伏以后,北方地区由于台风环流的影响,降雨偏多,很多地方发生了洪涝灾害。
其实,每年的7、8月份北方的降雨都比较频繁,并且,由于全面一大半的雨水都会在这段时间集中降下来,容易引发洪涝灾害。像仇远写的《村中语》中就有“今年三伏雨水多,官吏祈晴救禾黍”的诗句。

8月20日出伏,紧接着8月23日就到了处暑节气,太阳直射点会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副热带高压也向南撤退,暑意渐消。雷暴活动相比炎夏的时候已经没那么活跃,全国各地的暴雨总趋势减弱。
农村老人说“就怕处暑不出伏”,什么意思,怎么理解呢?下面来看一下!
处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当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此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戊”,也就是西南方向,太阳的位置刚好到达黄经150°,一般在每年的公历8月22-24日期间交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处暑时节一到,高温酷热天气的“三暑”到了“末暑”了,酷热难熬的天气接近尾声了。
农村老辈人之所以害怕“处暑不出伏”主要原因是到了处暑应该秋凉了,而如果到了处暑还没出伏,天气还很炎热的话,就会出现“处暑行夏令”的情况。
在《开元占经》中记载:“处暑行夏令,则其国火灾,寒热不节,民多疟疾。”
所以,在古代民间有“处暑出伏前,必定是荒年”的民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农作物生长的较多来说,到了处暑节气,秋粮作物已经到了生长后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并且,处暑期间气温日夜差别增大,夜寒昼暖,作物白天吸收的养分到晚上储存,庄稼籽粒饱满成熟较快。
但是,到了处暑节气还没有出伏,还持续着三伏天高温多雨天气的话,昼夜温差不大,反而不利于籽粒饱满,影响产量。因此,在民间有“处暑若还天不雨,纵然结子难保米”,“立秋下雨万人乐,处暑下雨万人愁”等说法。

另外,如果处暑还延续三伏期间的雷雨天气,大风容易使即将成熟的作物出现倒伏,不仅难以收割,还不易存储,容易霉变。
因此,有了“就怕处暑不出伏”的说法。
好在,今年的处暑交节是在公历8月23日,而公历8月20日已经出伏了,按照农谚的说法,是不属于“处暑不出伏”的情况了。所以,农民朋友不用太过于担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有,处暑只是作物生长的一个阶段,并不能完全影响最终产量。并且,现在的农业生产水平以及灌溉和排涝条件加上种子的抗逆能力要比过去强,还是能够保证获得产量的。
古人的农谚只是在提醒人们,秋收在即,仍然要时刻留意天气变化,提前做好防范措施,以免造成较大的损失,确保一年的辛苦获得丰收!
您认为古人说得有道理吗?期待您的评论!感谢阅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处暑出伏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