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田小娟在户外为学生评比作业

3月的青海还在下雪,车队在前往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的路上,经过了雪山、草原,田小娟无暇欣赏两旁的美景。此时,她心里有无数个问题,“会是破旧不堪的房屋吗?”“会是调皮捣蛋的学生吗?”“我能担起班主任的职责吗?”

田小娟是青海师范大学2019级外国语学院对接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的英语师范生,同时也是外国语学院赴黄南州的英语教学活动的学生干部。这次,她将拥有一个新的身份——教师。田小娟怀着既紧张又期待的心情,经过两小时的车程,车队到达了尖扎县第二民族寄宿制完全小学。支教实习点老师热情地接待了他们,接送他们到各自支教的岗位,亲切的交谈和热情的欢迎一下子就拉近了他们和这个地方之间的距离。

“来到这里之前,在我的脑海里设想了无数遍山区学校的样子和我会遇到的各种问题。没想到第一天到这里,眼前的一切都和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热情友好的老师和活泼可爱的孩子们。”田小娟回忆道。当地的老师们会像长辈那样嘱咐她天冷加衣,在教学相关的问题上耐心地为她答疑解惑,在生活上竭尽所能帮她解决困难。每当接过办公室老师递来的热气腾腾的早饭,田小娟心里总是暖暖的。

“在支教前我们和当地老师们就如何进行新课程评价改革、如何进行班级教学管理、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但是,有些问题对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是全新的课题。”田小娟说。一位教师在纸条上写道:“你认为民族地区的教师应如何克服地区差异、文化差异和民族差异,有特色地教育学生?”说实在的,作为在内地长大的学生,这样的问题在来青海支教之前,她并没有思考过。

田小娟在青海师范大学读书的几年,深刻地感受到了地区差异、文化差异和民族差异带来的教育发展不均衡,但她依然坚信,教育的规律是一样的,教育的功能是相同的,教师的职责是不变的,这里的学生、家长、社会更需要优质教育,更需要一大批的优秀教师。在海拔3000米的高原地区生活、工作都是对人的意志的考验,在这里,高原反应使人们做很平常的一件事都会累得气喘呼吁。“从一楼到五楼要歇上三次,稍做一个剧烈动作就会觉得胸闷头痛,一节45分钟的课上完后会觉得浑身无力,脚步发飘,高原教师的辛苦我有了亲身的体验。”田小娟说。

在这里,田小娟第一次给四个班的学生一起上课,第一次与拿着藏文课本的学生交流,给孩子们演示他们第一次见到的多媒体课件,孩子们怀着好奇心认真地完成了第一堂课。

没过几天问题就出现了,牧区的家长有的进城务工、有的需要去放牧,孩子们的学习是完全交付在老师手里的。孩子们从小的学习环境几乎是放养式的,老师需要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上需要将课本内容更有趣的讲解或者需要观看一些影视资料来帮助他们理解。英语课本中出现的“机器人”“动物园”时,孩子们很难理解,他们没有翻过这座大山去体验过书本里的内容。田小娟内心受到震撼:“西部教育任重而道远,需要得到国家的大力扶持,西部教育更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

在支教前期田小娟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如果老师的英语发音不标准,孩子们的发音也会有问题;支教师范生如果在学校里嬉戏打闹,孩子们也会有样学样。田小娟发现问题后召开了支教师范生会议,“上课前我们一定要充分备课,给孩子们传授正确的知识。最重要的是无论我们身处何地,都要谨记自己的身份,给孩子们做出榜样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田小娟知道,虽然他们的力量是微小的但是成千上万的他们终会凝聚在一起,为西部教育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