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公的雪

王生伟

去年腊月25,去了一趟被誉为“青川的西藏”的马公。之所以以“西藏”称呼马公,因为马公地处偏远,海拔高。马公距县城有两个小时车程,平均海拔1300多米,是青川县西南边陲,西连平武县水观乡,南临江油市枫顺乡。

因为海拔高、生态好,马公气温同比县域内其他地方低三四度。“冬日漫长雪封山,夏夜盖被方可眠”是其生动写照。也正是这独特的气候特点,马公在11月开始下雪,次年3月上旬高海拔处仍有积雪覆盖。然而夏季三伏天夜晚,别的地方热得汗水涔涔无法安睡,马公需要盖一床被子才敢睡觉,否则会着凉感冒。

腊月24日,县境内普遍降雨,天气寒冷。我们便提前跟马公所属的石坝乡政府及马公村干部了解去往马公的路况。回答说,那几天马公全境下雪,不过公路还是通畅的,从县城发往马公的班车都在开,关键是看白朝垭那段路明天是啥情况。第二天一大早,乡干部打来电话,说现在马公没下雪了,白朝垭也能过去。虽然公路两边是积雪,但路面上没有。10点过后,处理完几件公务,我们一行七八个同事即驱车开往马公。

我们去马公走访慰问结对帮扶户。自脱贫攻坚以来,我所在单位结对帮扶马公乡。2019年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马公乡并入石坝乡。2021年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原来朝阳、锅坛两村合为一村,取名“马公村”。现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我们单位继续帮扶马公村。春节将至,按照全县统一部署,我们分批次去马公开展节前慰问,同时与帮扶户规划开年后发展事宜。

一个多小时后,我们前后跟随的两辆车驶入了石坝乡境,一个白雪皑皑的冰雪世界映入眼前。只见远山近岭,到处是雪,银亮亮明晃晃,让人感觉天格外高远,原野格外开阔,心胸也为之开阔不已。大家都兴奋起来,一边赞叹美丽雪景,一边纷纷隔着车窗玻璃用手机拍摄。到了乡政府驻地11点多了,我们和他们座谈了二十多分钟,了解近期马公村情况,谈了今天的活动打算,并就有关帮扶工作进行了磋商。会议结束,离午饭点不远了,我们就立即吃饭,以便早点去村上开展工作。

吃过午饭,我们又驱车半个多小时,到达马公村村委会驻地。我们根据头天统计到今天在家的户数,留下相应数量的大米、牛奶、食用油等慰问物资,其余的放进村委会,拜托村干部们帮我们给后边回家的帮扶户发放。我们兵分两路,一车一个乡村干部带路,走村入户。

我的帮扶户共三户,当天只有一户人在家,我便去他家,随后顺便帮因事没能来成的两位同事代为慰问他们的帮扶户。每到一家,群众对我们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又是急着让座烤火,递烟泡茶,又是嘘寒问暖,对我们冒着雪天严寒来看望他们十分感激。我们一边与他们交谈,一边下意识地观察每家的境况。当我们看到家家户户倚墙满挂的玉米棒子、火炉上大块大块的熏烤腊肉、菜园里青绿肥硕的大白菜时,十分高兴,对他们温暖过冬、幸福过年更有底气了。马公这个地方幅员辽阔、森林茂密、资源丰富,脱贫攻坚期间发展起来的中蜂养殖、道地药材、生态土猪以及高山绿茶等都为老百姓带来了不菲的收入。“马公地方远,但是人不穷”干部们这样说,老百姓自己也认可。

但是,马公乡幅员6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仅1000多人,日常留守的一共不过三四百人。与很多农村地方一样,人少有知识能力的青壮年尤其少是制约马公乡村振兴的最大瓶颈。乡村干部、帮扶干部几年来一直在苦苦思索、艰难探索,竭力破解这个难题。下午返回的路上,一个同事忽然讲起“马花”的故事。说是马公原来有个美女,美到什么程度呢?外边的人本来不想到马公去,因为那里太偏僻落后了,但是一听说有这个美女,于是精神陡增,想一睹她的芳容。同事还绘声绘色地描述,说某外地人初来马公迷了路,就近进入一农家小院问路,正当一年轻女子对镜梳妆。待女子闻声回眸,只见她纤腰如柳,摇曳生姿,秀发飘甩,如黑瀑拂面;唇红齿白,眉目放电,摄人心魄,令人心旌荡漾。禁不住感叹,没想到这深山老岭里竟有如此绝色女子!随后“马花”美貌令人遐想,“来马公看马花”成为声名远播的广告词。其实,关于马花的故事我早几年也听过,这时候听人再提,我也来了兴致。就问:谁见过马花吗?她叫啥名字?她到底有多美?跟得上明星殷桃吗?现在她还在马公吗?生活的怎么样?

我的一连串问题,也是其他人想知道的答案。可是同事一个也答不起来。也是碰巧,我们的司机却什么都知道。他告诉我们,“马花”不是人的名字,只是一个雅号,是马公一枝花的意思,就如“班花”“校花”一样。他是亲眼见过这“马花”的长相,她是他初中同学的妻子,结婚时他参加了她的婚礼。“还别说,她长得很像殷桃”。“有殷桃长得漂亮吗?”我问,“有。那有。”司机朋友很认真地回答。看来,马花的漂亮真是名副其实 。接着,司机告诉我们,马花结婚后去了深圳,很少回来了,之后的情况他就不知道了。“她和他老公在深圳发展得还不错,几年前回来过一次马公,和几个从马公走出去的成功人士一起为马公脱贫攻坚捐过物资。”这时,同车的乡干部接上了话茬。

听了他们的介绍。我突发想象:能不能跟马花们联系一下,利用她们在外的人脉优势,招商引资,扩大马公以及整个石坝乡的优质生态产品如蜂蜜、天麻、中药材、野生菌、土猪肉、土鸡蛋、高山茶等的发展规模,并通过她们推销出去。我甚至想到了在马公建一个滑雪场,实行文旅体融合发展。我设想就让马花作代言人,用她的美丽催生马公美丽经济,说不定会收到“阿斯玛”“刘三姐”“五朵金花”那样的效应。我把我的想法说出来,大家都很感兴趣,就热烈地讨论起来。我说,等开年后,我们再深度调研、好好谋划,没准,这还是个好路径。

下午四五点钟,车过马公至高点白朝垭,积雪还没融化,还是皑皑一片。公路两边停着几辆外地牌照车辆,穿着时尚冬装的男女老少下车拍雪景、滚雪球、打雪仗,笑声朗朗、热热闹闹,振的树上的雪花飘飘洒洒。过了白朝垭,到了一处相对较直且宽阔的路段,我们实在不愿错过这美丽的“北国风光”,也为了让司机稍作休息,我们停下车来,各选其点,各取所爱,频频点击手机屏幕拍雪景。当过记者、学过美术的我,自然要抓住这难得的机会,一口气拍了数十张,后来精选了8张。这些雪景照,有远处白茫茫的逶迤起伏的群山,有近处银装素裹的坡地树林,也有两峰相夹看不到拐弯过处的硬化公路。这些照片穷尽了我的心智和技术,像是一幅幅漂亮的水墨山水画,我是自鸣得意,发到群里,也博得赞声一片。

然而,更让我喜不自胜的是,透过这满目雪山,我似乎看到了马公的春天,一个有“马花”等无数马公优秀儿女加盟共襄创造出的更加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春天。

作者简介:王生伟,男,中共党员,青川县人,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现供职于青川县委党校。在《人民日报》《四川日报》《四川农村日报》《华西都市报》《文摘周报》《广元日报》《广元晚报》《共产党人》《四川党的建设》《党建》《党课》《四川教育》等报刊及网媒发表文学作品80余篇20余万字,发表新闻作品1000余件100余万字。作品数次在各级大赛获奖。

(来源:广元散文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