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杨士莪,很多人都知道,他是国内水声工程领域的泰山北斗,他在当时的哈军工(今哈尔滨工程大学)所创建的中国第一个水声专业,如今已经成为全国水声科技前沿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基地,培养了国内一半以上的水声科技人才。

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杨士莪并不是家里唯一学有所成的。他的父亲是近代著名建筑学家杨廷宝,祖父 是南阳的高流名士杨鹤汀,而杨士莪兄弟姐妹5人,无不是毕业于名校且就职于知名研究机构的精英人士。不仅如此,杨士莪的三个儿子,也都秉承家训,各有所长。

所谓的书香门第,文化世家,应该也就是如此吧。杨家一门四代,十余位英才,各个都力争上游,成为各自领域的佼佼者,他们究竟是依靠个人的不懈奋斗,还是依靠优良的家风传承呢?

杨士莪院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士莪院士

来自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

来自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

20世纪初期,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局势不定,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不过,时势造英雄,总有一些英雄豪杰在这个时候挺身而出。杨士莪的祖父杨鹤汀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走出来的人。

杨鹤汀是河南省南阳人,是誉满当地的名流,他不仅是当地同盟会的首领,担任民国南阳首任知府,同时也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教育家,他创办学校,开设工厂,希望通过教育、实业救国,在当地的影响力很大。

杨鹤汀有六个子女,大儿子叫杨廷宝。他毕生都专注于具有中国特色风格的建筑工程的设计与教学研究工作,是中国20世纪著名的建筑学家,教育家,担任南京工学院副院长、教授,也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今称院士)。

杨廷宝与一个研修师范的女子陈法青结婚,两人都接受了中西方文化的熏陶,思想开明。1931年,杨廷宝的第一个儿子在天津出生,取名叫“杨士莪”。后来,杨士莪又有4个弟弟妹妹先后出生,一家人在杨廷宝自己设计建造的大别墅中。

杨鹤汀(右一)和家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鹤汀(右一)和家人

杨廷宝夫妇都是文化人,尤其是杨廷宝作为大学教授,是年轻有为的建筑学家,特别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他们总是严格要求子女,要博览群书,开阔视野,并多加思考,在家里也常常陪着孩子们看书学习。但是,他们也十分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允许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和专业方向。

受到长辈的影响,杨士莪兄弟姐妹几个都很爱读书。祖父杨鹤汀、父亲杨廷宝不仅文化水平高,并且心怀家国,希望能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家多做贡献。这种家国情怀深深影响了年幼的杨士莪。

小时候的杨士莪活泼好动,虽然“贪玩”,但学习成绩很好,兴趣广泛,语文、数学都很好,也喜欢读小说、历史。父亲杨廷宝也不多加干预,只在他有疑问的时候细心帮他解答。

到了考大学的时候,杨士莪同时报考了交通大学、清华大学等学校,选专业的时候却犯难了。父亲杨廷宝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他:“选择专业如能综合考虑到个人兴趣、现实生活、国家需要等诸多因素,更能一生乐业。”

听了父亲的话,杨士莪醍醐灌顶,结合自己的数学的兴趣,他选择了跟数学紧密相关,应用前景更加广阔的物理学。最后,他进入清华大学,成为物理专业的一名学生。

大学时代的杨士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学时代的杨士莪

服务国家,终成一代大师

服务国家,终成一代大师

进入清华大学的杨士莪,开始孜孜不倦地投身到物理学的专业学习中去。在人才济济的清华,即使是杨士莪,也不算突出。他每天除了上课,就是泡在图书馆里,每个星期在图书馆自习的时间达到60个小时以上,但这还不算多的,他的室友周光召、高伯龙等人,每周在图书馆的时间要达到70多个小时。

年轻人的世界,总是不拘泥于既定的生活轨迹。还没等到他在清华完成学业,新中国第一所海军院校到清华大学招揽人才,年少气盛的杨士莪果断报名,应征入伍。1952年,更高水平、更高规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即“哈军工”)成立,成绩突出的杨士莪被抽调到学校担任教员,由此开启了他与这所名校一生的缘分。

当时,国家大力发展海军及相关技术工程,水声科技作为一个重点项目,在国内却几乎一片空白。为了培养水声科技人才,物理学功底深厚的杨士莪被选拔到苏联进修水声工程。想起服务“服务国家需要”的教诲,杨士莪内心的骄傲油然而生,毅然从物理学转向水声科技。

杨士莪在哈军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士莪在哈军工

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杨士莪一直专注于水声工程的研究和人才培养中去。从苏联学成归来后,杨士莪回到哈军工,为了培养人才,他创立了国内高校首个完整的水声专业;没有专业课本,他就亲自编写,完成了国际上最早集中论述水下噪声机理的专著——《水下噪声学》;为了做好实验,他多次出征深海,亲自带着考察队到环境恶劣的深海区域去考察,直到耄耋之年也没有停下研究的脚步。

就这样,杨士莪从最初的学术“拓荒牛”,成长为国内水声科技的“学术大牛”。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我国的水声科技也全面开花,大量重大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潜艇、导弹等国防军工领域,而他所一手创立的哈工程水声专业,也成为国内水声人才培养和前沿研究最重要的基地。

杨士莪讲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士莪讲课

一门四代多出英才

一门四代多出英才

杨士莪的一生,承袭祖父、父亲的教导,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很高的建树。事实上,杨士莪的几个叔叔、姑姑,同样都是各有所长的文化人,例如,二叔杨廷宾是一名画家,三叔杨廷桢曾是中国地下党员。

· 与杨士莪相比,他的四个弟弟妹妹也不敢示弱,各个都成长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者:
· 二弟杨士芹:早年从军,后任职于中国科学院,曾担任后勤处处长;
· 三弟杨士萱:毕业于清华大学,与父亲杨廷宝一样从事建筑设计行业;
· 大妹杨士英:主修化学,毕业后担任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
· 二妹杨士华:主修农耕,曾担任中央某研究所研究员;

杨士莪与父母、弟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士莪与父母、弟妹

他们虽然没能成为像杨廷宝、杨士莪一样的行业领军人物,但也为国家建设出了一份力。

不仅如初,杨士莪对自己的后代也严格要求,悉心教导,把三个儿子都培养成为行业精英:长子杨本贤考入太原工学院,后创业成为一名技术研发人员;次子杨本坚毕业于东南大学自动化专业,毕业后成为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工程师;三子杨本昭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后留校任职。

从祖辈到后辈,杨士莪一门四代,涌现出十余位英才,不得不让人感慨,优良的家风传承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重要。

杨士莪在哈工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士莪在哈工程

启示:成功的必要因素是什么?

杨士莪一门四代的成才,绝对不是偶然。他们的成才之路,既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也离不开个人自身的奋斗。我想,有三点是值得借鉴的:

第一,良好的家庭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生活在文化世家,经常出入于顶尖名校,杨士莪从小就接受了浓郁的文化熏陶,在家里又受到祖父、父亲的悉心教导,给他辅导功课,教会他学习的方法。这些良好的家庭教育无疑给他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而杨士莪的父辈、兄弟姐妹、后辈,无不受到这种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影响,这种刻在骨子里的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韧劲,成为他们一生受用无尽的精神财富。

第二,个人的不懈奋斗是必不可少的。

不管是在家里的博览群书,考入清华大学,还是只身前往苏联求学,抑或是在水声科技领域勇攀高峰,杨士莪都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刻苦学习。刚刚进入水声工程领域时,国内几乎是一片空白,没有指导,没有参考,杨士莪只能自己摸索,但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前进的脚步。这种一往无前的勇气,帮助他披荆斩棘,克服艰难险阻,终成一代大家。

杨士莪带队出海考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士莪带队出海考察

第三,选择正确的方向很重要。

从小在家里,杨士莪就看到祖父教育救国,看到父亲投身中国传统建筑研究,长辈们对国家深深的爱,也在杨士莪心中产生了浓厚的家国情怀。在杨士莪的一生中,选择物理学,后来又转行到水声科技,成为国内水声工程的开山鼻祖,一路支撑他的正是他内心对国家的热爱。选择了正确的方向,让他的人生变得更有价值。

我们相信,家风优家风,自强不息的杨家,一定还会培养出更多栋梁之才。致敬国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