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世居张建文 深度语文研究所

别把温儒敏先生的鸡毛当令箭

文\\老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些人苦“新课标”久矣,一有机会就出来冷嘲热讽几句,精致语文的徐杰老师就是其中一位。这不,温儒敏先生刚出来讲了几句,徐杰老师就抓住了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借题发挥,出一口恶气,题为“温儒敏先生终于忍不住了”。

以前写过一篇《精致语文并不精致》,认为反新课标的人,只是因为新课标打破了自己几十年来的教学经验,不改,可能砸了自己的饭碗,改,成本太高,于是不遗余力地攻击新课标。面对这种现象,有人奉劝说,别把精致语文变成“精致利己语文”。

“精致语文”并不精致

无论是精致语文的徐杰老师,还是奉劝徐杰老师的冯继有老师,都有一个坏毛病,就是用俏皮话说语文问题,像上面的把精致语文解释为“精致利己”语文,而徐杰老师也是如此,在他的《温儒敏先生终于忍不住了》一文的最后写道:“有些人就喜欢大,只喜欢大,那就让他们大去吧。宇宙那么大,可宇宙叫什么?太空!”

话说得很漂亮,很解气,但把问题说清楚了么?没有!这虽然避免了“太空”的陷阱,却陷入了“小气”的泥淖。

徐杰老师还有一个坏毛病,这也是一些语文老师写文章的坏毛病,就是喜欢引用名人名言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大概这种方法教久了,内化为一种本能性行为,于是成了写文章的自然状态而不自知。比如对新课标不满,但有没有能力做系统地批评,于是拉虎皮做大旗,以发泄自己的不满。

下面,我们来看徐杰老师概括的温儒敏先生的六点“忍不住”。

1、以一带三,以语用带动思维、审美、文化。

从语言本体论讲,这个表述没有问题。我们常说,语言是人类存在的家园,离开语言,我们将无法存在。

首先,语言与思维是不可分离的,离开语言,我们将无法思维。可以说,思维是语言的内部运作方式,而语言,则是思维的外在的表现形式。我们表达,是用语言来规范思维,或者进一步说,我们只能能通过规范语言而训练思维。很多时候,是语言借助我们的口在说话,因为语言的结构和运行机制,早在我们出生之前,就已经形成了,当我们说出前半句话,后半句就脱口而出,这不是思维的结果,而是语言的结构使然。

其次,审美与文化,也蕴含在语言中,我们使用某一种语言,潜移默化地,就被这种语言代表的文化所熏染了。我们的审美也是被语言提前决定了的。语言规定了我们看的方式,世界客观地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语言对世界的命名。语言通过对世界的命名,影响着我们的审美意识和世界观。

所以,我们要对自己使用的语言有一种自觉。语言有三种类型,即日常语言、科学语言和诗歌语言。我们利用日常语言自动化运行的结构,方便快捷地理解和解释,提高了交流的效率,但要保持警惕,否则,我们会变成语言的奴隶,一天说千万句话,却没有哪一句是自己思想的表达。诗歌语言是稀缺的,因为它总是试图突破日常语言的结构,为我们塑造一个全新的世界。科学语言试图通过语言的精确化,清楚地表达我们想要传达的意思,从而避免歧义带来的冲突。

2、避免过于重视情境创设和活动设计,应多关注经典课文本身。

3、避免过于重视大单元、群文等学习形式,应多关注经典课文基本功,有干货。

4、单篇教学不能弱化,如首先要精讲。

2至4点,其实是一个意思,批评大单元教学因为注重文本的整合、创设情境和活动设计,而忽视了单篇教学。而单篇教学主要指经典文本。现在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即为了整合而整合,从而忽视了经典文本的教学,浪费了经典文本的价值。

但是,温儒敏先生(或者说是徐杰老师的剪裁)犯了二元对立的错误,将忽视经典文本的教学,与大单元、情境创设、活动设计对立起来,从而将忽视经典文本教学的原因归于提倡大单元教学。

忽视经典文本教学的原因,不在于大单元教学(以及与之相应的情景创设和活动设计),大单元教学刚刚提出,研究不够,实施不够,可供研讨的经典案例尚未出现,哪有“过于”的问题?比如情境创设,我们以为的情境是什么?是课前那几句激情澎湃的话语?还是一个与生活紧密贴合的语文活动情境,或者一个文学探究的情境,抑或基于单元学习的情境?为什么要创设情境,是为了让所学的内容与生命生活关联,让知识学习变得有意义。淡化情境,其实就是淡化知识学习的意义,淡化知识与生命的关联,这样的单篇教学(即使是经典),也会丧失生命的活力,变成一具尸体,供人解剖。单篇教学等于尸体解剖么?

深度语文认为,文本有三种类型,即经典、典型和材料,在进行大单元教学的时候,不能忽视经典和典型的教学,在对话中理解经典文本的丰富性,探讨典型的范式,发挥这些文本的最大价值。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大单元整体教学,理解大概念,形成概念框架,提高对生命的领悟力,对生活的认识力。

【老歪教学随感录(01—02)】:从贪狼到战狼等

可以说,忽视单篇教学的老师,不是因为过于强调大单元教学(他们还没搞清楚大单元、大概念、大任务是怎么回事),而是因为没有对文本类型有清晰的认知,而温儒敏先生,或者徐杰老师,将单元教学与单篇教学对立起来,则是因为缺乏更高一层的认知(或者说是缺乏更上位的大概念),无法将二者统整起来。

5、知识教学不能弱化,如语法、修辞等。

6、各年级间知识的梯度要尽量清晰。

这两点是对前三点的延申,强调大单元、大情境、大任务、大概念,就是要让学生有意义地学知识,用知识,将语文知识的学习与生活、生命结合起来,而不是将知识封闭起来,孤立地学习知识。

这几年听课,最讨厌的就是把语法修辞单拿出来讲,同样是比喻,老舍的和朱自清的一样么?仅仅拿那点可怜的本体、喻体、比喻词,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把修辞知识讲清楚么?这样讲对理解这两篇文章有帮助么?或者对学生运用语言有帮助么?难道学习语法和修辞就是为了应考?

另外,知识真有所谓的梯度么?即使是学生的认知梯度也是模糊的,无法截然分开。当我们以探究为核心去面对世界时,是根据问题解决的需要来学习知识的,当探究需要某类知识,而老师却说这是初中或者高中才讲的,于是拒绝讲,这样的老师是不是被所谓的知识梯度限制了,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探究欲,破坏了知识学习的意义?

温儒敏先生是语文(语言文学)研究者,不是语文教育研究者,也许编教材勉强凑合,但谈语文教育,不免给人门外汉的感觉,而徐杰老师拿温儒敏先生的不专业的讲话(鸡毛)当令箭,以为可以借此压一压提倡和实践大单元教学的老师的“嚣张气焰”,这样做,不仅不专业,还真有一点精致利己语文的味道。